賴淑芬總幹事

近日學生佔中,有教會倡議為不同政見的市民大開教會之門,給他們休息和打氣, 實踐民數記3 5 章所說的「逃城」概念。這讓我想起協會2012年發展「中轉家」,也是正正從禱告中領受要設立「逃城」,安置受清拆影響而無家可歸的舊樓居民。聖經中的「逃城」是收留罪犯的,而受拆樓影響的居民或許只因樓宇被拆和貧窮而無家,或許也有自身的惡習,但在上帝眼中,仍是需要好好收容的一群,故祂呼召我們擁抱他們。

舊樓清拆的問題要從2010年初馬頭圍道塌樓意外談起。當時政府急忙提出八成強制拍賣;到2011年,馬頭圍火警導致四人死亡,政府加強清拆天台僭建物及管制劏房,並要求樓宇買保險等。凡種此此,均加快舊樓之清拆, 結果各地產發展商對舊樓虎視眈眈,伺機收購,甚至囤積居奇,尤其某集團的紅色橫額,於各個舊區四處懸掛,居民稱之為「祭帳」。當時更有人預計十五年內或更短時間,各區所有舊樓便會重建。但卻沒有人問:「受清拆的居民何以為家?」

還記得有一天我到巴域街探訪幾位老租客,其中黃伯因為戶籍問題而無法再申請公屋。他接獲收樓通知後,本以為租一間板間房,便可靜靜地安渡餘生,不料完全無法找到新的住房。他很想我們幫他拖延多幾個月,我問他之後又有何打算?他卻眼泛淚光答道:「或者拖延數月,我便死去呢!」沒想過一個老人家的卑微而基本的想望,也如斯飄渺難求!

當時,我常為此擔心流淚,縱然我們是「蚊型」機構,卻也決定搖動主的手。果然,主喜悅我們為祂圖謀大事,賜下了五個策略。第一是做問卷,掌握情況,日後出師有名。2011年我們完成「市區重建對惡劣住所租客影響調查研究」,發現近7成人對於重建帶來的安置問題感到困擾;近6成居民並不知道重建的賠償方案;5成半受訪者家中有婦孺,一家大小實在不能無家可歸。第二是向官員提出數據,反映危城告急,以及草擬解決方案。我們先後約見三個相關政府部門的首長,他們均同意問題嚴重,卻也深感無奈。幸好日後政府也在提供地方上幫了我們一把。

第三是祂會興起「波亞斯」─良心企業和良心業主, 他們會提供裝修和較廉宜的單位。結果有地產公司捐出一千萬,幫助受清拆影響的居民另覓居所,也有坐擁過百間劏房的超級包租公,願意割價出租,真是人間有情。第四是夥同有心有力的教會,組織探訪隊支援受清拆影響的居民,結果我們得到數間教會的支持和參與。第五是與教會並肩推動「中轉家」計劃,當時4-5間教會聞訊後立即應好。截至目前,我們與兩間教會合辦了油麻地和屯門區的中轉家,其他想加入的教會,卻因為缺乏收容之地而暫時無法開始。參與的教會出錢出人, 對貧窮人的踴躍幫忙和熱情關懷, 是我前所未見的。我們期望由機構訓練教會全力接手營運中轉家, 然後這些教會再訓練其他「新手」教會─“train the church to train the churches.”

2011-2012是市區重建的高峰期,也是我們與教會網絡獻上最多禱告的時間。市區重建就像一點滴進湖裏的水,帶來一環環的影響:傳媒鋪天報導、教會積極回應、社會廣泛關注、商界參與、有識之士各出其謀、各類為居民而設的社企和「光房」等良心業主網絡應運而生……這是個人間有情的美好漣漪效應!近兩年,舊樓的收購速度明顯減慢,居民和我們都安心了。有說這是因為收樓不但成本增加,而且過程複雜而問題不少,加上坊間施以極大輿論壓力,政府又多了危機意識……我卻深信這是上主親自將危機轉為契機,叫城市關心貧窮人。我更慶幸我們這個蚊型機構因著願意成為五餅二魚,能目睹上帝的奇妙工作。

(輯錄於《與人子同行》見證集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