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倩 (葉玉倩) 宿舍主任
因與親人、朋友斷絕往來多年,當兩孩之母阿菁(化名)帶着四歲及兩歲的兒子從外地回港,在經濟困難、欠缺支援下,她獲社工轉介入住了「恩福之家」。安頓住處後,她積極地處理孩子和整個家庭的福利事宜,又接受醫療服務,嘗試處理纏擾多年的抑鬱情緒;然而,大兒子的語言及社交遲緩問題,卻為她帶來極大的管教壓力。
入住家舍後,同工發現四歲的哥哥慣用身體語言表達感受,運用語言上卻顯得十分困難,因而大大限制了他的自我表達和社交能力。因着長年累月無法清晰傳達感受,情感需要常常被忽略,孩子的情緒變得非常火爆暴躁,從而衍生了「不聽話」、「發脾氣」等一般人眼中的「行為問題」,為此阿菁感到愧疚又擔憂,在管教上亦顯得束手無策。
感激家舍有義務的遊戲治療師文儀為哥哥提供1對1兩期共24節的遊戲治療服務。過程中,遊戲治療師塑造安全、自由及孩子可以主導如何去玩的空間,第一階段治療師著重於啟發哥哥的學習動機與了解自我能力和情感,第二階段為學習情感及行動的控制。媽媽欣喜哥哥的表達能力有很大的進步,生氣時懂得說「我嬲」,也會表達對媽媽的愛,說「喜歡媽媽」。一次哥哥與弟弟相爭後很生氣,待冷靜過後,哥哥主動跟媽媽表達自己的感受,說感到生氣及不開心,又向媽媽道歉,承認過錯,最後他更能表達內心的需要,想媽媽給他擁抱,他的快速及持續地成長讓媽媽十分感動。
單親家庭的處境不容易,阿菁對孩子的愛推動著她克服情緒困擾,勇敢前行,應對經濟、照顧等各樣挑戰,哥哥的成長確實為整個家庭帶來迎難而上的盼望與力量。感恩一路上有義工們與阿菁一家同行,恆常地陪伴小孩子,讓媽媽可稍稍休息;當媽媽覆診、生病、哥哥做評估時,義工又調動行程來陪同,甚至開放住處接待孩子,在生活上切實關愛、陪伴。很高興見證這個家庭現已有安穩的住處,媽媽的情緒穩定下來,孩子們都有良好的適應及成長,義工的子女也成為孩子們的玩伴。家庭的轉化非一朝一夕,也沒有捷徑,這個家庭讓同工見證到家庭自身的抗逆力,以及同工義工共同織起的全人支援網都是重要的元素,推動這個家庭開展不一樣的生活軌跡。




義務遊戲治療師黃文儀:
很感恩能為基層家庭提供遊戲治療服務,這次與哥哥有24次見面,十分難能可貴。期望更多義務治療師可以為香港這群經歷無家狀態的孩子提供支援、陪伴同行。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