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獲得社會福利署社會福利發展基金的贊助,協會於去年年初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展開一項針對臨時/短期宿舍服務的「全人關懷服務模式成效」研究項目。感謝研究團隊的協助、參與訪問的同工和義工,及每一位願意受訪的老友記;促使研究項目於本年初順利完成。月前我們亦將研究結果與業界分享,盼望將服務無家者的經驗傳承,讓更多合作伙伴及老友記得著最大裨益。

「全人關懷服務模式」是一套揉合協會多年服務經驗,配合服務對象特色以回應他們身、心、社、靈、管/工作五個向度全人需要的服務模式。此項研究以居住協會短期男/女宿舍的老友記及婦女、協會同工及義工為研究對象,透過量性及質性研究,融合兩種不同數據及資料,以了解這模式的成效。研究發現「全人關懷服務模式」對無家者有三方面改善:1) 改善心理幸福感、2) 改善精神健康及3) 減低自我污名。其他研究發現數據,可參考下圖。

infographic

一直以來,我們相信協會的服務不止限於滿足老友記的即時物質需要。因此,同工和義工們也透過服務與信仰的介入,以及不離不棄的同行,在心靈層面協助老友記重拾自信,找回人生價值並立足社會。讓老友記有信心與社會重新連繫,展現生命中的光彩。

以下是質性研究 ─ 焦點小組中的節錄訪談內容,概略地展示「全人關懷服務模式」的部份特色:

老友記與同工視彼此為家人及朋友

老友記:「機構的服務最好的是同工和職員,只要你肯提出,他就會幫助你。而且
他們會聆聽,員工好願意跟你溝通,會好像自己家人一樣。」

同工:「我們這裡真的視老友記為朋友、家人般,他們也會反過來關心我們。這是一種互動過程中的重要元素。」

這種視對方為家人的心態建立著彼此關心、互相尊重的平等關係,卻非由上而下的「施予及接受」關係,連繫老友記和同工的心靈。

心態、思想有所轉變 ─ 由受助到施予

在一種友愛及願意伸出援手的環境下接受協助,有舍友受到同工及義工的啟發,使他們更願意幫助其他有困難的人。

舍友:「看見他們(指同工及義工) 樂於助人,當有機會時也想幫助別人。自己也有自發性,認為別人不認識你,也提供很好服務,雖然只是暫住,但自己始終有得著⋯你看見別人怎樣對你,你會想怎樣對人。」

共同信仰增添服侍持久性及凝聚力

同工:「如果我們沒有信仰支持,可能有些個案不能持久跟進,甚至半途而廢⋯信仰讓我們知道為什麼原故而堅持。」

原來,這份堅持就是有等待無家者成長的耐性,正如基督等待我們每一個成長一樣。

義工:「有時面對很多困難,他們 (指同工和其他義工) 都會很支持,這是很難得的⋯義工、同工及舍友的凝聚力是叫整體服務運作暢順的要素。」

協會同工重視老友記在信仰及靈性上的建立,協助他們認識基督信仰,敢於面對自己的生命問題,重拾對生命的盼望。義工們也相信團隊擁有共同信仰,是推動他們同心堅持服侍的關鍵。即使在接受訪問的老友記中,有些並未認識基督信仰,卻能感受到協會同工和義工,因有信仰根源而對他們更有耐性及願意付出。

注:“老友記”=協會的服務使用者

報告全文:https://goo.gl/M9Mb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