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及資訊
閱讀
最新通訊文章

Men’s Job – 發現及展現能力
不經不覺,協會的Men’s Job 維修隊已成立兩年了,隊員的足跡遍佈板間房、劏房和公屋,為基層街坊處理過不少維修和家居事宜。他們的付出一方面祝福到很多有需要的街坊,另一方面他們也獲得豐富的生命得著。



一個令我感動及難忘之夜
感謝天父! 在疫情下仍能與無家老友記相聚,一起數算主恩。
我和教會的弟兄姊妹從2016年起,每年感恩節都會為「恩福之家」的婦女及孩子舉辦感恩之夜。我一直也期望可以服侍男宿舍、女宿舍的老友記,一同經歷主的愛, 一同感恩。而在2021年的感恩之夜,感謝神讓我的夢想成真,由籌備到感恩之夜,神先讓我看到恩典處處。

調校你的mirror
香港在這幾年處於不確定、太多未知的狀態,無論疫情、社會、經濟、民生、國際環境都在不斷急速地變化,而固有的方法與經驗彷彿不足以應對,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切都不像過往能預測、能控制。面對這個不確定的季節(liminal season),上主在調校我們的「我是」(being)、心態,以致可以走得更遠。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
香港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聯同六間非政府機構包括: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救世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聖雅各福群會、同路舍及Mercy HK於2021年10月26日公布「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結果。是次研究顯示,2021年全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間無家者的增長為18.1%。其中約有六成半(64.2%,983人)為露宿者,一成半無家者(13.5%,207人)是新冠疫情下臨時居住於賓館的租客,另外有約兩成多無家者(22.3%,342人) 為居住於非政府機構宿舍。

這世代,有主的愛是多麼的寶貴!
「義工籌委」(下稱「義籌」)在協會成立已有十個寒暑,是協會每個部門的代表義工和幾位同工一起組成的籌委,過去主要是舉行義工加油站、培訓、大型義工活動為主。兩三年前協會整理核心價值的時候,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是義籌要走下去的方向……

被尊榮的生命 — 黎伯
黎伯生前是協會活動中心的常客,在各式聚會及活動不難見到他的身影,相信不少義工及教會弟兄姊妹都認識他。不但如此,他在生命回轉及戒毒後成為協會外展義工,以他的生命經歷影響街上老友記的生命……

「無家者共住培訓計劃」— 人生價值Double Up
「儲錢高回報,細心聆聽你需要」
借錢廣告slogan就聽得多,送錢畀你又點睇呢?
承蒙EOF基金及有心人士支持,協會於2020年初開展嶄新的「無家者共住培訓計劃」,為臨時宿舍舍友提供理財及社交訓練,計劃為期12個月……

全人支援網與危機家庭
因與親人、朋友斷絕往來多年,當兩孩之母阿菁(化名)帶着四歲及兩歲的兒子從外地回港,在經濟困難、欠缺支援下,她獲社工轉介入住了「恩福之家」。安頓住處後,她積極地處理孩子和整個家庭的福利事宜,又接受醫療服務,嘗試處理纏擾多年的抑鬱情緒;然而,大兒子的語言及社交遲緩問題,卻為她帶來極大的管教壓力……

Ctrl+Alt+Delete -> 重新出發RESTART
在網絡上搜索有關2020年出現最多的詞語是「慘」、「無自由」、「2盒,THX」、確診數字、疫苗等等,不知道你有沒有往事不堪回首、期待2021年速速來臨的感覺? 在世界停擺、封城時,不少人會醒悟及反思人生的意義、優先次序,期盼在2021年重新出發(Restart)……

出奇蛋 一次過滿足晒3個願望
最近常常聽到有人說「抗疫疲勞」,這的確是很多人的心聲。我們就決定用大自然綠色植物來製作一個可以放在家中/辦公枱上的微型森林生態球,叫我們安坐室內都可以欣賞天父創造的世界,讓人心曠神怡。

留住客旅 – 疫情下緊急住宿安排
『黎生,有無雙人房呀?有兩位朋友急住入住架!』
『Anthony,今晚會安排個老友記入住你旅館,女士嚟架!』
『Vina,麻煩幫我哋預備一間八人房吖!』
幾位民宿及賓館負責人收到協會同工的電話後立即以行動回應。
回想過去幾個月,經協會外展同工探訪,又或是經社署同事轉介,需要安排入住緊急短期民宿的朋友,已超過70人。入住人士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麥難民」:因應麥當勞在疫情影響下,暫停24小時晚市堂食服務,以致原以麥當勞為家的老友記,突然不知所措。第二類是「疫難民」:因為疫情關係,所以不能往返國內屋住,中港兩邊走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可能兩邊都隔離十四天,亦難以負擔隔離所需要的幾千元費用,更何況香港的昂貴租金?最後在無可選擇下只能露宿,待通關後回家。

與「人子」同行服侍基層
「人子」的捨己服侍
「人子」,在新約中是指著耶穌基督,其中提到人子來到世上,「為要尋找、拯救 失喪的人」,「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祂 是「安息日的主」、「有赦罪的權柄」、「有能力」,然而祂「連枕頭也沒有」,但最 終「人子得了榮耀」。

生於亂世 有種責任 — 從「以巴衝突」看狹縫中的光茫
蘇家文傳道
感恩,去年10月20日至11月2日,參加了由伯特利神學院柏棋城市轉化中心舉辦的聖地考察團,再次踏足一片我很愛的地土—以色列。行程中還去了約旦和埃及,共
與15位當地的學者、宣教士、團體交流,嘗試從不同角度了解以巴衝突,一個長久以來備受國際矚目的議題。


HOMESNAP – 「五星級」的家
哪裡是你的居所?或許是你的房屋或床鋪,但對於一群無家的朋友,目前的居所就是公園的長椅、街中的一角、天橋底下的空地、快餐店內的座位,甚或是心靈的深處。隨着城市急速發展,租金低廉的房間漸漸消失,導致部分人無法承受高昂租金,香港現時有超過一千名無家者持續面對無家的狀況。

逆轉的鑰匙 馬尼拉社區轉化的啟迪
協會幾位同工於4月參與由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籌辦的馬尼拉考察團,在9天裡走訪了超過三十多個當地教會、組織和基督徒領袖,學習當地城市轉化的經驗。菲律賓雖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但整體經濟運轉的成果只集中流向上層結構⋯⋯面對國家因貧富懸殊而衍生種種嚴峻的社會問題,當地信徒領袖如何迎難而上呢?


尊榮生命 以愛同展新里程
「從前人哋睇我係過街老鼠,而家會叫我黎小子」,在協會10多年,每天上來中心的黎伯這樣說着。
「當我(在導賞團中分享)講自己故仔比中學生聽,佢哋聽得好留心,我會好開心」,住在板房的牛叔這樣說著。
「等我而家表演功夫你地睇」,一位曾經露宿街頭不和人溝通的老友記充滿自信地在同工面前表演。
是什麼讓他們轉變……?


核心價值報告 – 退任前最重要的工作
思考異象偏離
我於2017-2018年完成了機構的核心價值研究。為何做這個核心價值藍本?這個源於我研究Dr. J. Robert Clinton的領袖理論時,發覺能「finishing well」- 終極無悔的領袖,多會有一套事奉價值或理念,原來事工亦然。當我看到Peter Greer於《Mission Drift, the Unspoken Crisis Facing Leaders, Charities & Churches》一書提到異象嚴重偏離的問題時,我也實在看到很多基督教背景的機構,會存在異象變質或偏離的問題,並且極之普遍。只是過程是溫水煮蛙不自知,到知道才覺為時已晚,想扭轉也得大費周章。


從外國例子到香港的社會住宅
曾聽民間團體以「人道災難」來形容基層人士的居住問題,筆者想起與無家者尋覓可負擔住處之經歷時,的確對此形容深有體會;或許,所謂的「無家者」也是由失衡的房屋政策衍生而來。綜觀不同已發展城市的情況,可負擔的房屋短缺確是全球趨勢,當中更隱藏著不同社會矛盾與政治衝突,而社會住宅 (social housing) 的出現,則是經過諸多社會改革倡議後,社會接納政府扮演房屋市場外的補救角色,以提供「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來解決弱勢人民的居住問題。
走進耶穌 – 一個露宿者的心聲
真是造化弄人,幾個突如其來的變故,使我一下子陷入困境。從此,我四處流浪,靠親友的接濟來維持生活和醫療費用。不久,這種救急不能救窮的接濟也斷了,我連生存都成問題。
Let’s Shine
三十週年紀念慶典主題「從無到豐盛‧由家至國度」簡潔有力地概括了協會過去三十年間走過的路,不停留於無家,甚至拓展至天上的家。這既深入又廣闊的工作不單需要協會上下同心耕耘,過去更招聚了不少教會、捐贈者、機構及義工一起同行。 當天晚會,協會與伙伴教會代表象徵性地點亮「Let’s Shine」的燈光,並邀請在場的參加者加入燃亮城市,將光帶進人群。
最新通訊 (按期數排列)
媒體報導
女無家者比率倍增缺支援-組織倡設服務專隊
2021年8月14日星期六
【明報專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引述社署登記數字,發現2021年6月底無家者人數增加至1562人,比2014年數字增加近一倍,當中女性無家者佔整體露宿人口百分比從2014年的5.5%(43人)增加至10.9%(171人)。該會研究發現女性無家者較多情感及精神層面的需要,有人因喪偶不想睹物思人而流落街頭,但目前無家者服務側重於男性,呼籲政府設專為女性無家者的綜合服務隊伍。
板間房、床位租管調查 訪者與受訪成「同路人」:住得差過我!
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提交的建議報告書,已獲運房局接納並稍後向立法會提交相關條例草案,惟民間卻有不同聲音。有關注單人住房需要的關注組早前走訪較劏房環境更惡劣的板間房及床位租客,發現他們對租金加幅及水電收費意見最大,而訪問人員更是租住該類不適切住房的租客,有成員大嘆「佢住的地方仲差過我!」亦有街坊輪候上樓一等便要16年,促請政府莫再忽視單身住客的房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