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及資訊

閱讀

最新通訊文章

「恩福」地圖大製作

陳愷怡 實習社工 在「恩福之家」* 內,單位與單位之間的舍友甚少交流。而對於新舍友來說,她們初來甫到,對社區資源不太認識,也未必會主動問其他舍友。有部分新舍友曾表示期望有人帶領她們認識這個社區的基本設施,如街市。那誰熟悉這個社區,又可以帶舍友在社區走走呢?想必是在恩福之家住了一段時間的舍友了! 恩福之家的舍友擁有很多「寶藏」,其中一位是一名社區導賞員Uma,她的強項是帶領別人認識社區及了解當中的文化歷史。訪問期間,Uma...

不一樣的歌聲

老友記詩歌班成立於2019年,當時以琳牧區以「興起老友記當家作主」為年度方向,發展老友記生命和積極事奉的心,遂組織幾位老友記成立一個唱歌小組,打算在節期活動時表演,既增加節慶氣氛,也可令老友記更投入教會生活。雖然他們不是精於歌唱,現在回想起我們一起練習打拍子、整齊地打開手上的歌譜、獻唱後的小分享⋯⋯感恩,漸漸地發現這小組蘊藏著神更深的美意。

Men’s Job – 發現及展現能力

不經不覺,協會的Men’s Job 維修隊已成立兩年了,隊員的足跡遍佈板間房、劏房和公屋,為基層街坊處理過不少維修和家居事宜。他們的付出一方面祝福到很多有需要的街坊,另一方面他們也獲得豐富的生命得著。

復還身份‧生命起飛

近數十年坊間有不少課程、書籍教導人們如何喚醒內心的「小宇宙」、如何將潛能激發,他們宣稱能將學員迅間變成為強人、巨人、成功人士;能夠突破超越身體與心靈一切限制,例如:有的赤腳在炭火中行走而不受傷害、有的不再懼怯懦弱、有的人際關係改善等等,彷彿這些課程被吹捧成為解決人生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成功的秘笈。

互相效力的三十五年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踏入三十五周年了,今年沒有大型的慶祝活動,反之用更窩 心、更似一家人的方式共聚,無論董事們、同工、義工、老友記,在不同時段、以不同的形式參與,讓我們同心去數算神在這些年間所行的一切,點點滴滴盡是恩寵!

與老友記同行感想

我讀神學第一年就來協會實習,畢業後進入協會服侍,到今天離開轉眼已經二十多年,曾經在外展、宿舍、福音部等不同部門事奉。回顧這二十多年與老友記同行,我覺得服侍最重要是能 自我謙卑、實踐關顧、明白接納、亦親亦友、鼓勵引導。

移動中的教會

Fanny 中華傳道會中心堂義工 感謝主!去年中秋節與老友記在酒樓聚餐;今年我們可以舉行郊遊活動與老友記一同慶祝中秋佳節。 雖當下疫情仍在,我們教會卻「膽粗粗」的舉辦了一個本地旅行團,與老友記開開心心玩一日。離開他們所住的板間房,認識香港不同的地方。當中籌備不容易,但經歷神的帶領,加上教會同工,弟兄姊妹齊心協力,如聖經所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

禧房異象與發展

「禧房」是協會自2014年起的一份持續看見。這是一個有信仰元素的住屋服務,除了為基層街坊建構住屋階梯,改善居住環境外,更希望住客可以與人、與神、與社區重建關係。最重要是冀望透過推動「禧房」運動,能轉化社會上「賺到盡」的主流價值,讓我們的社會恢復「慷慨、均平」的價值。

無家者共住培訓計劃

Alan (蘇渭倫) 宿舍主任 上月中,三位「豐盛之家」男舍友帶著興奮又期待的心情搬離宿舍,他們將會搬到本會禧房事工營運的兩房一廳過渡性房屋單位,看到他們踏進新居喜悅的表惰,同工們都很替他們高興。訪問他們當刻感受,三人都不約而同地義示十分開心,並且讚嘆「間屋好新好靚」、「房間有窗好光猛」、「很開心所有傢俱和電器都是新的!」。...

從賭徒到基督徒的蛻變

神對每一個生命都有著美好的心意和帶領,建榮從嗜賭如命到成為基督徒,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若不是上帝的工作,他怎樣努力也逃不出賭博的捆綁。

讓愛流動

「延愛坊」於2020年由一群無家者婦女組成,而「延愛坊」這個小組名是由婦女們提議出來的。她們在人生低谷時接觸到協會,厲受到同工、義工及舍友對自己的愛,即使她們現已搬劃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她們的然盼望將造份愛延續下去,甚至祝福更多人領受這份愛,因而命名為「延愛坊」。

「玩」……到心裡

無論在機構、教會的層面分享,甚至協會新來的同工義工也會問到,探訪中最常遇到的瓶頸是如何在與無家者有不斷的話題延續,和保持探訪的初心。走入別人的生命中同行,的確是信仰的實踐最「貼地理身」的場景,但生命最弔詭亦是最寶貴之處,正正不在於話題的多寡、物資的豐富,而是生命的交融,用時間和心力去建立真誠的關係﹔並非高高在上的施予,從而看到每個生命在神眼中的獨特和世界不一樣的美麗!

於是我們很想透過「玩」,讓不一樣的相會進入街中……

神恩豐足 起來榮耀

「有深水埔患癌單居老伯,深受木蝨滋擾,整夜不能入睡,非常痛苦,有冇機構可以幫忙 ? 」,電話傳來一個訊息,開展了一個充滿恩典的生命故事。

地平線上的光芒 — 『2021年貧窮人的台北』線上導賞展覽交流會

『不,若萬物皆有裂縫,光必會透入,1.5公尺的社交距離間,或許會折射出彩虹。』- 節錄於『2021年貧窮人的台北』網上展覽

一個令我感動及難忘之夜

感謝天父! 在疫情下仍能與無家老友記相聚,一起數算主恩。

我和教會的弟兄姊妹從2016年起,每年感恩節都會為「恩福之家」的婦女及孩子舉辦感恩之夜。我一直也期望可以服侍男宿舍、女宿舍的老友記,一同經歷主的愛, 一同感恩。而在2021年的感恩之夜,感謝神讓我的夢想成真,由籌備到感恩之夜,神先讓我看到恩典處處。

調校你的mirror

香港在這幾年處於不確定、太多未知的狀態,無論疫情、社會、經濟、民生、國際環境都在不斷急速地變化,而固有的方法與經驗彷彿不足以應對,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切都不像過往能預測、能控制。面對這個不確定的季節(liminal season),上主在調校我們的「我是」(being)、心態,以致可以走得更遠。

疫裡行者

記得在農曆新年前後,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迅速爆發,宿舍舍友和外展服務對象均大受影響。即使宿舍同工和舍友們每天小心翼翼做好家舍的清潔消毒工作,家舍終究是失守了。二月中男士宿舍出現了第一位受感染舍友,因著宿舍密集居住的特性,其後不少舍友也陸續確診。最高峰時期,家舍舍友的確診率更達到95%! 宿舍以外,居住在惡劣居所的居民所面對的處境和考驗也甚為嚴峻。疫情初期,同工發現約60%的探訪單位有居民確診。由於居住環境相當擁擠,傳播速度也非常快。

阿包

無家到有家

阿包,從露宿街頭到現在生活有瓦遮頭,期間經歷不少。2013年(阿包)因病及賭欠租而露宿,第一次入住協會宿舍。2016年他再次面對生活困境入住協會宿舍。他說:「協會令我的人生由谷底升到谷面」,他現在穩定地入住協會的共住屋,告別流浪的生活。

傳信關懷小組

傳信關懷小組

「喂!請問係咪陳伯啊?」
「係啊!你係芬姐啊?我記得你之前打過俾我啊!你最近點啊?」

☆ 一個由老友記組成的義工小組,以電話問候關心區內居住在惡劣居所的街坊
☆ 一段簡短的對話連繫了街坊與義工的彼此
☆ 一切互相的交疊改變了義工的生命

HOPE發佈會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

香港中文大學尤努斯社會事業中心聯同六間非政府機構包括: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救世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聖雅各福群會、同路舍及Mercy HK於2021年10月26日公布「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結果。是次研究顯示,2021年全港無家者人數為1,532人,兩年間無家者的增長為18.1%。其中約有六成半(64.2%,983人)為露宿者,一成半無家者(13.5%,207人)是新冠疫情下臨時居住於賓館的租客,另外有約兩成多無家者(22.3%,342人) 為居住於非政府機構宿舍。

燈籠照片

這年中秋恩典遍地

疫情至今將近兩年,限聚似乎已成常態,籌委都不敢奢望今年中秋節能夠如常在酒樓筵開近40多席、舉辦超過400位無家者及街坊的聚餐。面對中秋佳節用甚麼形式與無家者度過是一大難題,然而當我們禱告尋求時,神給予我們這些領受

老友記的黃金歲月

「無家有策關注組」由一班前線同工、義工及居住在惡劣居所的街坊組成,為相關的居住及福利政策事宜作出回應。關注組自2018年成立,成員定期參與每月居民會、不同的社區論壇和其他相關外間會議。透過不同的參與,我們盼望社會各界能夠更關注香港的房屋議題……

這世代,有主的愛是多麼的寶貴!

「義工籌委」(下稱「義籌」)在協會成立已有十個寒暑,是協會每個部門的代表義工和幾位同工一起組成的籌委,過去主要是舉行義工加油站、培訓、大型義工活動為主。兩三年前協會整理核心價值的時候,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是義籌要走下去的方向……

黎伯

被尊榮的生命 — 黎伯

黎伯生前是協會活動中心的常客,在各式聚會及活動不難見到他的身影,相信不少義工及教會弟兄姊妹都認識他。不但如此,他在生命回轉及戒毒後成為協會外展義工,以他的生命經歷影響街上老友記的生命……

無家者共住培訓計劃

「無家者共住培訓計劃」— 人生價值Double Up

「儲錢高回報,細心聆聽你需要」
借錢廣告slogan就聽得多,送錢畀你又點睇呢?
承蒙EOF基金及有心人士支持,協會於2020年初開展嶄新的「無家者共住培訓計劃」,為臨時宿舍舍友提供理財及社交訓練,計劃為期12個月……

無聲的道謝

風塵僕僕,帶著無奈、疑惑、愧疚。四年前,清國從北京走到香港,開展他人生的新里程。

「真是造化弄人,幾個突如其來的變故,使我這個衣食無憂,也算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一下子變得身無分文,陷入困境。」

患難見真情

新冠肺炎對不少行業(例如:飲食、旅遊、零售、娛樂等)帶來巨大的影響,有些暫停營業,有些因此結業。從事這些行業的基層人士正是最受影響的一群。眼見我們服務的基層人士正在水深火熱中:有面臨開工不足、失業、經濟困難,甚至有交租及開飯也成問題,也有因疫情或家庭關係緊張引致的焦慮、憂鬱和感壓力大等情緒狀況……

教會肢體走進社區

教會面向基層,展開翼鋒教會新事工

去年三月開始參與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的惡劣居所外展探訪。那時堂會中有不少肢體也感共鳴,期後成立探訪隊,願長期委身探訪。六月協會邀請我們參與派餐券計劃,更獲教會充份支持……

無家者社區導賞回顧

社區導賞的震撼

自2018年至今,本會參考外地經驗持續培訓無家者成為社區導賞員,以新穎及互動的形式讓無家者帶領社區人士認識社區、也深入聆聽無家者的故事。導賞員透過團隊建立、社會政策培訓和專業導賞帶領技巧等訓練,其自信和社交技巧得以提升,公眾亦能透過參與導賞同時擴闊了對基層群體的理解。參加者的界別包括學院/NGO、教會、商界、社創組織和政府機構的持份者等……

寒風中的愛

踏入寒冬季節,我們總會到不同區中派發聖誕禮物和禦寒物資,好使老友記能從中感受溫暖。剛過去的兩個月,香港經歴了幾次的氣溫急降,疫情持續也使在街上的老友記難以尋找到合適的環境棲身……

不一樣的教會

收到協會日常探訪的板房單位有街坊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入院治療的消息,大家都非常著急,除了與確診的街坊保持聯絡、給予支持、與衛生署防疫中心聯絡外,同工們也一起禱告……

全人支援網與危機家庭

因與親人、朋友斷絕往來多年,當兩孩之母阿菁(化名)帶着四歲及兩歲的兒子從外地回港,在經濟困難、欠缺支援下,她獲社工轉介入住了「恩福之家」。安頓住處後,她積極地處理孩子和整個家庭的福利事宜,又接受醫療服務,嘗試處理纏擾多年的抑鬱情緒;然而,大兒子的語言及社交遲緩問題,卻為她帶來極大的管教壓力……

豐盛之家 男士宿舍

2020年對「豐盛之家」男士臨時宿舍而言,可謂屋漏兼逢夜雨。屋漏不單是上層漏水來宿舍,也有宿舍漏水到下層安老院舍……

Ctrl+Alt+Delete -> 重新出發RESTART

在網絡上搜索有關2020年出現最多的詞語是「慘」、「無自由」、「2盒,THX」、確診數字、疫苗等等,不知道你有沒有往事不堪回首、期待2021年速速來臨的感覺? 在世界停擺、封城時,不少人會醒悟及反思人生的意義、優先次序,期盼在2021年重新出發(Restart)……

還大家最基本的需要

2020年7月29日,政府的疫情新措施:全港食肆禁堂食。這天大雨滂沱,大家要解決食飯地點這難題更加頭痛。

出奇蛋 一次過滿足晒3個願望

最近常常聽到有人說「抗疫疲勞」,這的確是很多人的心聲。我們就決定用大自然綠色植物來製作一個可以放在家中/辦公枱上的微型森林生態球,叫我們安坐室內都可以欣賞天父創造的世界,讓人心曠神怡。

非常時期 非常發展

疫情下,社交限制措施生效,社區導賞活動不得不改變分享形式甚至取消。然而,這並不影響老友發展及進入社區的行動,更成為契機讓我們與夥伴思考如何在疫情下展開新的無家者發展工作。

化整為零的中秋祝福

每逢中秋前一兩個月,總會收到不少老友記致電詢問「今年幾時有中秋飯食呀?」除了能到酒樓吃一頓較為豐富的晚餐外,我更相信他們每年都渴望與幾百位老友記及同工義工像家人般歡度佳節,正如同工所期盼的一樣。

留住客旅 – 疫情下緊急住宿安排

『黎生,有無雙人房呀?有兩位朋友急住入住架!』
『Anthony,今晚會安排個老友記入住你旅館,女士嚟架!』
『Vina,麻煩幫我哋預備一間八人房吖!』
幾位民宿及賓館負責人收到協會同工的電話後立即以行動回應。
回想過去幾個月,經協會外展同工探訪,又或是經社署同事轉介,需要安排入住緊急短期民宿的朋友,已超過70人。入住人士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麥難民」:因應麥當勞在疫情影響下,暫停24小時晚市堂食服務,以致原以麥當勞為家的老友記,突然不知所措。第二類是「疫難民」:因為疫情關係,所以不能往返國內屋住,中港兩邊走的人。因為他們沒有可能兩邊都隔離十四天,亦難以負擔隔離所需要的幾千元費用,更何況香港的昂貴租金?最後在無可選擇下只能露宿,待通關後回家。

畢生難忘的實習體驗

2020年初開始,香港因疫情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各行各業每天都為此作出應變。記得在疫情期間,有一間大型連鎖式快餐店宣布暫停晚市堂食,我們收到消息後都坐立不安,很擔心那群晚上在快餐店休息的老友記頓時失去落腳點,又擔心他們因為防疫裝備不足而在外容易受感染。

孩子的榜樣

去年10月, 其中一位「禧房」(有信仰元素的過渡性房屋)住客 Carly(英文老師幫忙取名)和32位母親參加了Hope of the City舉辦每週上兩堂的英文班⋯⋯

街頭的父親節

父親節,是每年祝福天下間所有父親的節日。相較歌頌母愛偉大的母親節,父親節經常被忽略或看輕,更何況一班露宿在街上或公園的老友記父親們呢!

長沙灣食堂

這是關於與四間長沙灣食堂的故事,讓我們邊食、邊閱 讀、邊感受。想起著名日本漫畫《深夜食堂》描繪的不只是食物,同時也用食物結連起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它能夠由漫畫流行並延伸改編成電視劇,令人回味的是人情味。

與「人子」同行服侍基層

「人子」的捨己服侍
「人子」,在新約中是指著耶穌基督,其中提到人子來到世上,「為要尋找、拯救 失喪的人」,「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祂 是「安息日的主」、「有赦罪的權柄」、「有能力」,然而祂「連枕頭也沒有」,但最 終「人子得了榮耀」。

疫程

2020年這幾個月,香港、甚至世界各地在疫情的陰霾籠罩下,人心惶惶,聽到看到往往都是些負面難過的消息。很多人對疫症的來臨很擔心,在環境中自顧不暇,但同樣地我們看見在患難中有不少如燭光般的見證,彷彿在我們城市的不同角落燃點起來。因此這期我們以「疫程」為題,訴說並數算疫症的過程中,我們經歷和看見的種種恩典。

生於亂世 有種責任 — 從「以巴衝突」看狹縫中的光茫

蘇家文傳道

感恩,去年10月20日至11月2日,參加了由伯特利神學院柏棋城市轉化中心舉辦的聖地考察團,再次踏足一片我很愛的地土—以色列。行程中還去了約旦和埃及,共
與15位當地的學者、宣教士、團體交流,嘗試從不同角度了解以巴衝突,一個長久以來備受國際矚目的議題。

有一位手足名叫教會

最近社會流行了一詞名叫『手足』,意思不單是視對方為戰友,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位,沒有了手腳就不能工作,不可稱為一個完整的人。這些年來,教會與協會也像『手足』般,關係密不可分。在這裡,很想與大家分享四個協會與教會這位『手足』共同經歷的故事。

平衡時空下的相遇

這個春天,十多名無家者協會的老友記透過參與「同深童行夥伴計劃」,與數十名來自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小學部)的小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開展了一場有趣而有深度的交流。

不可割盡田角

分享會於7月13日順利舉行,由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主辦,並由青山浸信會、柏棋城市轉化中心、城市睦福團契合辦,讓參加者對「禧房」概念和營運模式有更多認識。

HOMESNAP – 無家者社群的 社區營造概念

社區營造是居民透過持續關注共同面對的社區問題,一同想象應對的方法;過程中居民會互相緊密地連繫,彼此為改善社區福祉出力。

板房『蝨』況

在日常出隊探訪的晚上,義工們打開板間房街坊的房門,再仔細看看既狹窄又局促的房間裡,不時發現一隻隻呈扁平卵形及淺啡色的木蝨在佈滿一道道血跡的白色牆上緩緩地爬行。

復活的生命

在於協會同工、義工而言,剛過去的復活節不單是紀念耶穌受死、埋葬及復活的日子,我們更見證了三位老友記當天在不同堂會受浸,展開新生命的一頁。

HOMESNAP – 「五星級」的家

哪裡是你的居所?或許是你的房屋或床鋪,但對於一群無家的朋友,目前的居所就是公園的長椅、街中的一角、天橋底下的空地、快餐店內的座位,甚或是心靈的深處。隨着城市急速發展,租金低廉的房間漸漸消失,導致部分人無法承受高昂租金,香港現時有超過一千名無家者持續面對無家的狀況。

逆轉的鑰匙 馬尼拉社區轉化的啟迪

協會幾位同工於4月參與由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籌辦的馬尼拉考察團,在9天裡走訪了超過三十多個當地教會、組織和基督徒領袖,學習當地城市轉化的經驗。菲律賓雖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但整體經濟運轉的成果只集中流向上層結構⋯⋯面對國家因貧富懸殊而衍生種種嚴峻的社會問題,當地信徒領袖如何迎難而上呢?

收緊綜援,剝削尊嚴

早前政府提出一連串收緊長者綜援的政策,似乎並沒有深思熟慮,加上官員們「不食肉糜」的言論,反映在位者的「離地」與不知民間疾苦。現時政府所提出的收緊方案,不單要求60-64歲的長者要繼續參與自力更生計劃,亦將原有的福利資助減去了補助金及津貼,令基層長者的生活百上加斤。

生命的光

當他們以為人生走到盡頭,彷彿再沒有一人可以依靠。這個時候,耶穌基督重燃他們的盼望,讓生命重新啟航。

核心價值 – 站穩於急變的時代

九個核心價值

我於上一期通訊分享了為何尋找機構的核心價值,今期則聚焦九個核心價值的定義、發現和應用。

尊榮生命 以愛同展新里程

「從前人哋睇我係過街老鼠,而家會叫我黎小子」,在協會10多年,每天上來中心的黎伯這樣說着。

「當我(在導賞團中分享)講自己故仔比中學生聽,佢哋聽得好留心,我會好開心」,住在板房的牛叔這樣說著。

「等我而家表演功夫你地睇」,一位曾經露宿街頭不和人溝通的老友記充滿自信地在同工面前表演。

是什麼讓他們轉變……?

相遇

過去半年,團隊與義工們見證了兩位老友記洗禮,也接續送別了十一位老友記,有些是由病患陪伴到離開那刻,有些是默默地告別了世界。好一段時間,我們也無法道出心中那份嘆息,因為,我們曾經在板房裏有過美好的相遇,建立了一份珍貴的關係和感情。雖然道別很難,但我們卻深感有幸能陪伴親愛的他們走過人生,見證生命的盡頭不是灰飛煙滅,而是更多的紀念和感謝。

細說。 恩情。 十八載

由無家到有家,由受助者到成為協會同工,原來一轉眼已經十八年了,時間確實讓我成熟了不少,協會服侍亦令我不斷成長起來。

核心價值報告 – 退任前最重要的工作

思考異象偏離
我於2017-2018年完成了機構的核心價值研究。為何做這個核心價值藍本?這個源於我研究Dr. J. Robert Clinton的領袖理論時,發覺能「finishing well」- 終極無悔的領袖,多會有一套事奉價值或理念,原來事工亦然。當我看到Peter Greer於《Mission Drift, the Unspoken Crisis Facing Leaders, Charities & Churches》一書提到異象嚴重偏離的問題時,我也實在看到很多基督教背景的機構,會存在異象變質或偏離的問題,並且極之普遍。只是過程是溫水煮蛙不自知,到知道才覺為時已晚,想扭轉也得大費周章。

《恩福之家舍友分享》成為新造的人

暑假將至,意味着努力了一年的莘莘學子終於畢業了。而我,亦要為人生的一個階段畫上句號,展開新一頁!

從外國例子到香港的社會住宅

曾聽民間團體以「人道災難」來形容基層人士的居住問題,筆者想起與無家者尋覓可負擔住處之經歷時,的確對此形容深有體會;或許,所謂的「無家者」也是由失衡的房屋政策衍生而來。綜觀不同已發展城市的情況,可負擔的房屋短缺確是全球趨勢,當中更隱藏著不同社會矛盾與政治衝突,而社會住宅 (social housing) 的出現,則是經過諸多社會改革倡議後,社會接納政府扮演房屋市場外的補救角色,以提供「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來解決弱勢人民的居住問題。

板房日常

漫畫取材自本會的惡劣居所外展服務,同工及義工定期到深水埗及長沙灣區的床位、板間房等,探訪街坊及提供支援。探訪期間常會遇到老鼠、曱甴、木蝨等不速之客,心臟弱點也會被嚇怕呢!住在其中的街坊更感困擾,真是「無覺好瞓」。

始於「看見」⋯⋯

2010年初馬頭圍道發生塌樓意外,隨後於2011年,馬頭圍又發生火警意外導致四人死亡,由此引發政府加強清拆天台僭建物及管制劏房的動機,包括:要求樓宇購買保險等措施,均令舊樓清拆加速。結果引致各大財團及投機分子伺機收購。當時有人預計十五年內各區舊樓將會重建,令原本住在舊樓的居民住屋選擇更少、更貴。那麼居民何去何從呢?從這個「看見」開始,協會與教會開辦「中轉家」,成為受清拆影響、無家可歸人士的臨時居所……

宿舍之日常

男宿舍日常— 取材自本會位於深水埗的男宿舍,三十多位男士一同生活的片段,從分享水果到彼此認識,誰說男士都是比較孤僻寡言呢?

走進耶穌 – 一個露宿者的心聲

真是造化弄人,幾個突如其來的變故,使我一下子陷入困境。從此,我四處流浪,靠親友的接濟來維持生活和醫療費用。不久,這種救急不能救窮的接濟也斷了,我連生存都成問題。

尋親記

某日電話傳來一段訊息,內容問到是否認識一位老友?原來是一位傳道人想要尋找他。工作經驗告訴我需要謹慎回應並了解尋找老友記的原因,後來得悉有位女士要尋找她已失去聯絡30年的哥哥──阿榮。

全人關懷服務模式成效研究報告

感恩獲得社會福利署社會福利發展基金的贊助,協會於去年年初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展開一項針對臨時/短期宿舍服務的「全人關懷服務模式成效」研究項目。

回應召命﹒分享愛

作為一個信徒,不應該只是領受耶穌的救恩,而是把所領受的活出豐盛生命的見證,例如服事他者。小弟作為傳道者,不單不願成為一個「只講不做」的偽信徒,同時希望能鼓勵弟兄姊妹一起實踐信仰。

教會關顧基層

新、舊約之中也分別提到當時的社會有貧窮人,當中提及的包括孤兒寡婦、妓女、稅吏、乞丐、患病的、傷殘的、有麻瘋的和寄居的人。他們當中大致會經歷三種的貧窮狀態,第一是物質上的貧窮,缺衣食和基本保障。第二是心靈的貧窮,如耶穌在登山寶訓提及「心靈貧乏」,醫治血漏婦人時也使她的心靈得釋放,不再為人所歧視。最後是關於權力的貧窮,聖經中不少貧窮的人都是無權無勢者,他們在制度性貧窮中生活,無權力為自己的境況作出改變,甚至受到欺壓。

我們一起走過

耶穌基督的生平被記載了很多與服侍人有關的事跡,例如醫病、教導、安慰等,留下了僕人領導的榜樣,並向門徒指出這是祂喜悅的,着門徒在祂離開後繼續實踐這使命。後來,耶穌離開地上,門徒就承接這服侍的棒了。時至今天,場景來到香港這國際大都會,我們仍能找到耶穌的身影嗎?這都市中貧苦、邊緣、失喪的面貌有誰來尋找和牧養呢?

Let’s Shine

三十週年紀念慶典主題「從無到豐盛‧由家至國度」簡潔有力地概括了協會過去三十年間走過的路,不停留於無家,甚至拓展至天上的家。這既深入又廣闊的工作不單需要協會上下同心耕耘,過去更招聚了不少教會、捐贈者、機構及義工一起同行。 當天晚會,協會與伙伴教會代表象徵性地點亮「Let’s Shine」的燈光,並邀請在場的參加者加入燃亮城市,將光帶進人群。

《生命故事系列》 – 愛中重塑 周麗英

不論是對人的信任、與家人的關係,還是自己的生活,
因著愛,一切都可以重來!

《生命故事系列》 – 生命鬥士 劉富光

幾年前,我們認識了住在板間房的富光,見證他經歷了健康和家庭的問題,但這些都不能奪去他生命的寶藏 – 一顆喜樂平安的心。

最新通訊 (按期數排列)

年報

經審核財務報表及周年財務報告

其他刊物

媒體報導

女無家者比率倍增缺支援-組織倡設服務專隊

2021年8月14日星期六

【明報專訊】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引述社署登記數字,發現2021年6月底無家者人數增加至1562人,比2014年數字增加近一倍,當中女性無家者佔整體露宿人口百分比從2014年的5.5%(43人)增加至10.9%(171人)。該會研究發現女性無家者較多情感及精神層面的需要,有人因喪偶不想睹物思人而流落街頭,但目前無家者服務側重於男性,呼籲政府設專為女性無家者的綜合服務隊伍。

板間房、床位租管調查 訪者與受訪成「同路人」:住得差過我!
2021-07-31 14:58

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提交的建議報告書,已獲運房局接納並稍後向立法會提交相關條例草案,惟民間卻有不同聲音。有關注單人住房需要的關注組早前走訪較劏房環境更惡劣的板間房及床位租客,發現他們對租金加幅及水電收費意見最大,而訪問人員更是租住該類不適切住房的租客,有成員大嘆「佢住的地方仲差過我!」亦有街坊輪候上樓一等便要16年,促請政府莫再忽視單身住客的房屋需要。

登記接收電子通訊

登記接收電子通訊

你已成功登記,將會收到本會通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