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圻(何偉圻) 研究及發展部督導

後疫情的新一頁,本港最新失業率為3.1%,比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開始時的3.4%還要低,一切是否已變回正常?我們不少街坊受惠於過渡性房屋,屋住的環境也有改善,這會是我們期待看到的目標?有時我們發現,儘管街坊老友記已有工作和搬出,他們也會定期回來活動中心和家舍聚舊聊天。真正能滋養我們的,是工作?是住處?還有更重要的嗎?

身份認同

協會的活動中心全面回復開放,人流慢慢增多,街坊老友記回復聚會見面暢談生活事宜,有些更自發地與同工一同預備下午茶、也一同經歷彼此的病患和離別;有位街坊聽到傳道人教會內的天花板維修問題,也會結伴去考量協助維修、有活動中心的核心成員知道哪些獨居戶在社區,大家會打電話送上問候。如果人在社區裡只餘下工作和住所,似乎就難有一種被期待見面的聯繫身份。

同心關係

疫情期間至今,活動中心與一班教會中年的弟兄,好想跟一班基層男士同行連繫,所以開展了男士專屬的小組,這種溫暖的氣氛由起初一組到現在有三組。一班男士無論是相約在茶餐廳相聚或電話的問候,甚至是一同訂下對付中年三高的目標,我見證著一對對弟兄同行的美好關係。「跟朋友歡聚一頓所費不菲的晚餐,心靈都比不起跟無家者食一餐茶餐廳滿足!」聖靈於助人工作裡作工的美妙正是如此,這不只是雙方的雙向平等關係,更是聖靈藉彼此的生命來說話,也讓人繼續連於信仰群體。(加6:1-2)疫情期間,街坊便是如此陸續相信耶穌,生命在艱難下卻因有人同行而開始真正活過來!

工作滿足

這半年我們開始跟「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合作,有機會與街坊一同到河背村參與農務體驗和協助修葺。受困三年,街坊老友都不介意跨區學習,不少還喚起年少時參與本土農業的回憶,更有無家者朋友定期落田參與,還考慮為到一些老農夫修葺一些簡單的農業設備建設。

能夠看見辛勞下的收穫、能夠工作裡經驗著為他人好處設想的眼光,我看到街坊朋友都因此尋回生命的動力,臉上常出現一份滿足的笑容。

一個令人有歸屬感的地方:就是當事人想起那份溫度與寬容,這跟貧富無關,卻與人與人的連繫有關。感謝神透過不同的群體,讓我看到一種來自社區裡不同的接納和同行—聊份刻在社區下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