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枬 外展主任
夜幕低垂,在香港這個繁華的都市,抬頭望向天空,你有沒有想過城市裡仍然有人默默耕耘地生活的景象?在這個晚上,外展露宿者服務隊進行出隊服侍,來到沙田區探訪老友記;此服務隊主要以外展探訪露宿者,每週分別進行晚間和深宵外展探訪。
社區情常在:
外展隊到訪蔡叔的住處(天穚底)探望他,隊員和他閒話家常。蔡叔提到早前食環署職員曾經到上址進行清潔和洗地,幸好靠著其他老友記及時保管個人物品才不致嚴重影響,居住在附近的老
友記暫時能「安穩地」居住下去;蔡叔表示:「全靠安仔的幫忙,才讓我放心工作;我很感恩認識到安仔,還記得第一天來到這裡的時候,安仔很客氣地和我打招呼。」原來這裡的街坊街里也熱心彼此幫忙著大家。隊員問到蔡叔與其他老友記生活的趣事時,蔡叔連忙描述他在這裡的居住選擇。他說:「我是這裡的舊街坊,曾經住過區內不同的屋邨和屋苑,對這區已非常熟悉。」正正是因為這種「情」而選擇寄居在這個地方,他的確是不折不扣的老街坊。
努力求存的流浪生活:
蔡叔續表示:「我現在是流浪在街外吧!過往曾經遇到挫敗和困難,之後流浪在街頭。」究竟老友記為何露宿街頭?是為勢所逼?是家庭問題嗎?是個人問題嗎?面對近年露宿問題日趨嚴重,有些論述是說無家者於街頭露宿是個人選擇,大概不需要為他們提供太多服務介入,但現實是否如此?蔡叔道出:「領取社會福利只是暫時性,我依然想繼續工作,希望盡自己的責任!我覺得露宿是一時跌倒,總不能給自己逃避的借口。」可見,蔡叔希望自力更生離開目前的處境。社會強調獅子山精神,建構出自力更生的景象;事實上,部分無家者都明白,主動求助只是為了過渡艱難時期,他們有責任自食其力儘早脫離協助。然而當我退一步再想,為何他們會走上領取綜援之路呢?他們不是都擁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嗎?可惜,經濟較差加上年紀大和學歷不高,因此尋找工作存有很大限制,這就是他們個人問題嗎?
其實,蔡叔過往曾任職泳池泵房操作員,但遭外判商剝削而離開這行業,蔡叔說:「我過往面對失業困境,曾經申領綜援一段時間,幸好當時很快便尋找到一份酒樓的雜務工作;人一定要有方向和責任感,盡自己的責任。」談話間,蔡叔流露出不想活在被標籤的身份下。作為工作員鼓勵蔡叔重新投身社會或許是一條出路,現他已再次從事泳池的泵房操作員。
蔡叔語錄:
「人一定要有方向和責任感。」
「我是流浪在外,不是瞓街。」
「領取社會福利只是暫時性,我依然想繼續工作,希望盡自己的責任!我覺得露宿是一時跌倒,總不能給自己逃避的借口。」
「希望可以有機會做義工,盡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
老友記心願:
來到探訪的尾聲,蔡叔語重深長:「每個人也一定要有方向,我希望將來可以有機會做義工,盡自己微小的能力回饋社會。」在出隊探訪中,與老友記閒話家常,話題由生活趣味延伸至個人生命故事,每一個故事也是獨特的和藏著夢想的。我們相信無家者也能夠大膽做夢!然而社會上對於無家者可能視而不見,但重要的是他們的權益和需要也值得重視的!要喚起社區人士的關注,看來依然有一段漫長的路。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