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圻 宿舍督導
如果基督與教會一同處於社區中,那麼這個地區就不再只是本來那模樣了。由於基督活在我裡面 (也在教會當中),祂的天國議程一定會針對這地區的處境。[1]
香港的市區重建風格是帶著濃烈的紳士化(Gentrification)味道 [2]:不同階層的人士本來聚集在舊區,隨著重建後佈滿中價房,租金上升。社區人口由低收入人士轉變為更多高收入人士。結果卻是富有者「容不下」,聯合拉攏選票的議員,以影響樓價和市容等等之名,配以激烈的投訴來迫使政府「強勢和重覆」地驅趕露宿者。例如2016年7月深水埗「棚仔逼遷」事件,政府倡議布販遷往通州街,即橋底露宿者也面臨被驅趕。[3]八月的油麻地區會議,「民建聯區議員帶隊踩場,推撞辱罵油尖旺露宿者『影響市容』」。[4] 無家者在這十年間,正是面對這日增的社區張力而被迫遷徙;史無前例,露宿者問題被政治化。
儘管無家者得到機構協助而重回生活正軌,可惜當面對舊區生活空間的變遷,他們原本的生活習慣、經濟活動及工作網絡亦陸續被瓦解;生活只會走向更困難,他們被迫遷往偏遠地區,更甚露宿街頭 ─ 「過街老鼠」是他們對自己的形容。在這擠擁無情的城市中,無家者的需要已不止於救濟,而是生存的問題、是公義的問題。教會 ─ 作為公義的代言人、關愛弱勢的使者,應如何發聲和回應呢?
從舊約中的以色列社群,我們發現個體跟整個社群是連在一起:人的集體性多於其個體性,無論在屬靈層面以至社會生活層面,都是互為影響的。神的心意是人個體的得救,也同時推動社會中各系統的更新 (「分配公眾福利-代下31:15」、「對抗街頭文化-王下2:23」、「推動城市更新-尼11:1」)[5]。到新約時代,使徒除了宣講,更肩負發聲的先知信息角色,使教會在城市中成為上帝救贖計劃的記號和見證,人在其中可找著身分和安全的保障。
2014年雨傘運動後,喜見基督教界內出現了不少關懷社區的自發行動,教會也興起愛鄰舍。例如在深水埗,已有數個基督教自發組織關注通州街無家者的情況;也有舊區教會探討購買單位作社區房屋;又不斷有教會加入服侍無家者,甚至於教會內成立舊區維修小隊,主力為社區內的惡劣區所人士提供家居維修,回應他們的全人需要。
當信徒對「教會」的理解,由建築物延伸至對社區的歸屬和認同。教會自能恢復作鹽作光的功能,促進社區裡人際關係: 緊密的交往、互相照顧、關懷、合作、支持及依賴。如果教會以推動社區經濟、地區教育、社區參與、社區感情及氣氛等五方面作為年度的方向,相信這就是基督與教會一同處於社區中的莫大見證。
參考資料:
[1] 柏祺著, 〈城市人,城市心— 同建合神心意的城市〉,鄧達強譯,(香港:宣道出版社,2001),第20頁。
[2] 紳士化(Gentrification),又譯為中產階層化、貴族化或縉紳化,是社會發展的其中一個可能現象。
[3] 麥佩雯,〈《棚仔逼遷》布販倡議遷往通州街,橋底露宿者何去何從? 〉。香港01 ,2016年7月23日,檢索於2016年11月7日,http://www.hk01.com/社區/32637/-棚仔逼遷-布販倡議遷往通州街-橋底露宿者何去何從。
[4] 〈《有片》民建聯區議員帶隊踩場,推撞辱罵油尖旺露宿者《影響市容》〉,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16年08月16日,檢索於2016年11月7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0816/55510547。
[5] 柏祺著, 〈城市人,城市心— 同建合神心意的城市〉,鄧達強譯,(香港:宣道出版社,2001),第60-62頁。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