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慧玲 高級宿舍主任
「禧房」的源起
2010年初馬頭圍道發生塌樓意外,隨後於2011年,馬頭圍又發生火警意外導致四人死亡,由此引發政府加強清拆天台僭建物及管制劏房的動機,包括:要求樓宇購買保險等措施,均令舊樓清拆加速。結果引致各大財團及投機分子伺機收購。當時有人預計十五年內各區舊樓將會重建,令原本住在舊樓的居民住屋選擇更少、更貴。那麼居民何去何從呢?從這個「看見」開始,協會與教會開辦「中轉家」,成為受清拆影響、無家可歸人士的臨時居所。
後來收樓速度稍為放緩,可惜租金不斷上漲、居住環境惡劣,宿舍舍友越來越難在自由市場租地方,在「中轉家」過渡的時間要不斷延長。因著這個「看見」,同工們大膽向神禱告:「有良心業主願意提供環境好又便宜的地方租給舍友,可以住長一點就好了!」
於2014年一次異象分享中,一位弟兄因著這份「看見與憐憫」,主動於屯門購置一幢兩層式村屋,並以一元作象徵式租金租予協會作宿舍之用;於2016及2017年,分別有一些良心業主在市區另租借四個單位,租金約為市價的一半,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中、長期的住宿服務,並由當區教會負責關懷牧養、支援,我們稱之為「禧房」(詳見備註)。
效法前人回應需要
住屋是人的基本權利,可惜輪候上公屋的時間越來越長 1。基層市民每天營營役役工作,大部份收入卻用來繳付租金,且越住越貴、細、差。生活壓力大,精神健康差 2。若不解決最根本的住屋問題,其他問題也隨之而來。明顯地,當下的政策根本不能解決房屋問題。
曾幾何時,香港的教會因着「看見」,牽頭做了不少扶貧工作,更讓福音真實地呈現於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於五、六十年代,教會辦學、開醫院、派奶粉等,甚至為安置居住在山邊木屋的難民,興建了衛斯理村、愛華村、亞斯理村、愛德漁村及聖伯多祿村等等。
今天,身為香港基督徒的我們「看見」了嗎?我們能否效法那些前輩,回應這個時代最逼切的需
要,成為擲地有聲的見證,展現信仰的真實於社會中!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指出:「社會責任」不只是基督徒的使命,也應是基督徒的信念;人若說他真正信上帝,卻不愛鄰舍,這是不可能的。 3
顛覆時代的價值
耶穌來到世上施行神蹟奇事總是因為他「看見某人某事」就「動了慈心」及「憐憫」,之後「作出行動」。送給所有看見又動了慈心的你,可以起來行動回應時代的需要,願神蹟奇事由我們一齊來開展。
最後大膽作出邀請:假如你是地區教會,你會考慮營辦「禧房」嗎?假如你有閒置的房屋,你會
考慮作「禧房」用途嗎?假如你有房屋出租,你會不效法這個世界賺到盡,租到最貼近市價嗎?相反以一個較為相宜的租金出租,由你開始締造一個屬耶穌的價值觀;由你開始帶動一個更良好的租務生態循環,讓市民不再將大部分的收入放在租金上,而是能夠過一個相對輕鬆的生活。
因著我們「看見」耶穌的心,現在就由我們開始啟動這個顛覆時代的價值,叫人認出我們與世界的不一樣,活出一個真正在世而不屬世的生命。
備註:
「禧房」,是借用聖經「禧年」的概念,有財富再分配的含義。此計劃是由業主提供相對便宜或免租單位,供住屋困難人士居住,並收取可負擔的租金,並不是跟著市場租金走勢出租。最重要是由教會營運、支援、關懷。協會聯繫物業管理公司協助教會營運,並提供培訓支援教會營辦等。既可回應時代迫在眉睫的需要,也讓人見到福音的實在,提供帶有福音性質的住屋服務。
1: 公屋輪候時間又創新高,上樓要等5.3年,申請宗數有26.85萬,香港01新聞 https://www.hk01.com/article/221227/
2: 政府明年推全港精神健康普查 黃仁龍:香港問題驚人,星島日報 https://www.singtaousa.com/即時/即時港聞/582420-政府明年推全港精神健康普查-黃仁龍:香港問題驚/
3: 「當代基督徒的使命」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