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倩 宿舍主任
協會的探訪工作全靠眾義工撐起,他們以休息的時間來換取探訪的機會,他們活出基督的愛與接納,讓老友記對自身及世界有新的詮釋,確實在協會事工中都擔當關鍵角色。在細察這些同行的故事中,我看到「祝福」是互相流向的。信仰群體因著上帝的召命,擁抱及走進無家者群體,他們的主動介入無疑改變了老友記的生命軌道,然而,這種「施」與「受」的關係,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不止於個人層面的,而是有著群體性的,義工甚至他們來自的教會同樣因著兩個群體的結連而產生轉化。
家輝是探訪板房的義工,他在探訪期間認識了一位陳婆婆(化名)。有一次,他邀請了陳婆婆來參加教會聚會,後來他在教會小組中分享,這位靠綜援維生、平日節衣縮食的陳婆婆,在聚會中作了一筆感恩奉獻,恰如聖經中窮婦人奉獻自己僅有的兩個小錢的故事真實呈現眼前般,深深地觸動他。身邊的組員都為陳婆婆單純的信心及美善所動容,也認識到基層朋友在缺乏中仍樂於付出和分享的一面。婆婆的舉動不但讓弟兄姊妹對基層群體有更立體的認識,亦帶來弟兄姊妹在信仰實踐上的反思,檢視自己對上帝的信心。
來自恩福堂的弟兄Jack,因著義工深化計劃而開始探訪住在板房的基層群體。Jack察覺到受訪曾婆婆因丈夫及兒子的離世而處於哀傷,極度需要陪伴,與同隊的義工決定增加至每週探訪。為了促進彼此溝通,義工團隊教只懂說台山話的婆婆說廣東語,他們花了不少心思教導婆婆,但一段時候過去,他們觀察到年紀老邁的婆婆學習進度緩慢,Jack決定由婆婆教授他們台山話,好讓他們更快明白婆婆的心聲。由常規的探訪次數,到因應婆婆的需要作出調整;由協助婆婆學習主流語言,到學習在香港應用性不大的台山話,義工團隊在服侍的過程中,逐步摸索出與基層群體同行的重要元素。
就以上例子可見,群體的轉化就在兩個群體的互動及交織之中微妙地產生。老友記從弟兄姊妹身上經歷愛與接納的天國文化,生命故事被改寫;另一方面弟兄姊妹也透過社區服侍與信仰價值的結合,達至對信仰更深的領悟:由從前閱讀聖經真理,到從服侍中體認並活出聖經真理。今天,在我們身處的社區中,仍有不同的弱勢社群生活在被剝削和被壓制的境地裡,盼望更多的基督徒帶著基督的愛走進社區,與他們同行,並經歷那份互相流向的祝福。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