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儀女士 副總幹事

每間公司都希望有盈餘,賺大錢,並且年年股價上升,日日鮑蔘翅肚。但當生意下滑,盈利發預警時,老闆員工就愁眉不展,寢食難安。公司的業績是一張成績表,代表著產品的成功、員工的努力、管理層的眼光、領導力、大圍環境的影響等等。而作為一間非牟利的組織,同工的時間大部分都「投資」在人的身上,是難以用方程式去計算績效,數字只是其中一種表達、記錄方式。

協會的服務對象多是典型的三低人士 — 低學歷、低技能、低收入,或有癮癖的,有老弱傷殘、長期病患者,偶有一兩位學識淵博的經理、CEO遇上「老千」而被迫淪落街頭或住在板間房內。若以生產力指數計算,他們的成績表,不單是滿堂紅,更是負數,甚至是某些人口中的「蝗蟲」、「寄生蟲」。可是,耶穌有另一個看法。

在《約翰福音》5:1-9,耶穌主動走到畢士大池 (意思是憐憫之家),那裡躺著有瞎眼、瘸腿、血氣枯乾的,他們都病得很重,患了絕症,因為他們是罪人,所以沒有人會理會他們。但是,他們在那裡等候一個希望,因為傳說有天使按時來攪動池水,水動的時候,誰先到池子裡去,誰就可得醫治。究竟這傳說是否真實的,聖經沒有明說,但這傳說卻是吸引了一大堆這些可憐的人,聚在那裡等候機會。

同樣,我們的服務對象也是等候著機會,期待著有人會路過伸出援手,將他們帶入畢士大池之中。協會的「活石樂隊」,就是一班曾經露宿街頭的男士,他們得著神的恩惠,可入住宿舍,並認識神。他們想透過音樂,將神的愛帶給其他人,想藉著歌詞,讓人可重燃盼望。另外,一位二十來歲的女士,因母親欠下巨債,走投無路,在街上擺賣,卻遇上「陀地」,她堅拒付錢而被打到頭破血流,最後住在協會的恩福之家。她的廚藝精湛,經常煮幾個小菜與舍友分享, 一個個生命故事就連在一起。還有許許多多的人,他們得到幫助,就能「拿起褥子行走」,離開困窘、自力更新,並且能回饋社會,從負數變成正數。

外國學者指出捐獻是一種「社會投資」,不像一般人的觀念認為捐了錢就如救急,應付一時,並認為是長貧難顧。而社會投資的理念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資源,有自己的所長,但因為某些原因,而令致沒法去發揮。捐獻者就是透過金錢、服務、教育、醫療、專業的知識或技能去建設社區,成為社會資本,這種「投資」是有「回報」,受助者可自立,並成為別人的祝福。就如心理學家Marslow所提出,當生理、心理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人便可逐步發揮,達致自我實現。一般投資分為短、中、長期,而回報亦有高、中、低。投資在人身上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可以影響三、四代,一個浪子的回轉,實在是為社會造福。而這種另類投資,是按著社區的需要、捐獻者的感動而發動,而機構就扮演一道橋樑,將服務使用者與社區連繫起來。協會盼望受助者可成為助人者,生命得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