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泳童 [助理外展主任]、朱兆君 [外展助理]
耶穌基督的生平被記載了很多與服侍人有關的事跡,例如醫病、教導、安慰等,留下了僕人領導的榜樣,並向門徒指出這是祂喜悅的,着門徒在祂離開後繼續實踐這使命。後來,耶穌離開地上,門徒就承接這服侍的棒了。時至今天,場景來到香港這國際大都會,我們仍能找到耶穌的身影嗎?這都市中貧苦、邊緣、失喪的面貌有誰來尋找和牧養呢?
在三十年前的「國際露宿者年」,協會以服務無家者為成立目的,結合社會服務及信仰,接觸並服務本地的無家朋友。當我們近距離接觸他們的生命時,這群體所經歷的又豈是單單需要服務呢!無望、空洞的眼神應由盼望來填滿;懊悔、委靡的聲音應要被聽見;破碎、受傷的心應要導向醫治釋放。於是,我們夥拍教會一同來承接這些生命,這亦成了協會的異象之一。
雖說教會就是耶穌基督在地上的生命體,持守基督托付的使命,但事實上,這使命是需要堅持在一直學習、檢視、被磨練的旅途上,抵得住當中對自我的挑戰及衝擊。過去有些教會向我們表達他們有志服侍無家者,但總覺得很困難,亦不知道如何入手,就像遠遠看着,然後走近,卻不知如何打開那內心的盒子。正好,協會與教會遇上就互補了彼此使命中等待上色的一塊。我們不時與教會合作一同出隊探訪,定期提供一些訓練,讓弟兄姊妹更掌握這群體的特質和需要。而教會弟兄姊妹就把老友記掛在心上,接他們回到教會栽種,為他們預備屬靈的家。
這五餅二魚般的配搭讓我們看見很多美麗的連繫發生。
弟兄姊妹非一般的堅持
大約兩年多前,一間合作探訪教會負責探訪露宿者服侍的傳道人離職了,弟兄姊妹頓時沒有了帶領者。但其中的兩位姊妹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經常自行組隊去探訪。他們堅持每星期都去探兩個地區的老友記,因而和他們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其中一位老友記還會不時護送兩位姊妹離開呢。這兩位姊妹並非視探訪為例行公事,只看自己為活動參與者,而是真摰地成為無家者的朋友,出隊探訪是為了見他們。屈指一算,她們作為出隊義工已有六年的時間了。
開闢新路的勇氣
最近,有一班年輕信徒到協會找我們相談如何開放他們的教會作避寒中心,讓老友記在寒冬有個溫暖的地方容身。於是同工和他們說明實際運作上要注意及會遇到的情況,例如有些老友記因習慣了在街頭露宿的生活,而有些壞習慣難以摒棄,所以開放教會意味可能會邀來一些陌生、衝擊教會文化的東西來。意想不到,這班年輕人並沒有卻步,反而願意去嘗試,令我們都很感動,更非常欣賞他們的勇氣。
其實走這服侍之路,無論協會或是教會都會遇上現實中的無奈無力,能夠有心有力持續地關心無家者並非必然。往後協會依然會靠主的恩典緊守崗位,同時樂見更多教會走動起來,與我們一同學習,在無比黑暗中見證真光帶領;在錯綜複雜中理順生命篇章。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