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輝 商人 (購買了兩層屯門的村屋,並免費借給協會中轉家之用)

二零一四年七月初在『使命商道論壇』的籌備會議中聽到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Carol姊妹的分享,其中一項服務叫中轉家特別感動本人,由政府地政署免費借出6個單位,協會申請基金裝修和管理,對象是給予現時居住在惡劣環境的單身女子或單親家庭居住,她們經濟上有困難,不能負擔昂貴的租金。住宿期一般是3-6個月,要視乎情況而調整。協會會轉介給社會福利署、志願團體和教會,有社工幫助她們申請恩恤安置等候上公屋,亦有協助她們找尋工作,提升經濟能力,改善生活,從而遷出所暫住單位給另外有需要的人,教會弟兄姊妹有定期探訪,付出關心和分享信仰, 並且在經濟上支持同工薪金。這項服務在過去一年已經幫助了50多人。

本人的父母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走難」來到香港定居,本人在香港出生,在七層徙置區長大。那個年代生活條件差,父母為了生計而刻苦耐勞, 掙取金錢,以致我們這一代可以有機會讀書,改善將來生活環境。香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生活環境改善,香港擠身成為一個科技發達的國際級城市。自進入廿一世紀後,反映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不斷上升,顯示這種情況愈趨劇烈。種種原因令到住屋費用高昂,甚至連中產人士也不一定可以負擔得起適合的居所,更遑論使下一代可以有機會改善生活環境。更可惜的是低收入家庭往往只能入住租金低廉的惡劣居所,以致整個家庭的生活和孩童的心智發育受到極差的影響,隔代貧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香港政府雖然實施許多政策去改善,但顯然效力不大,社會存在著多方面的矛盾、各階層的壓力越來越大、產生愈來愈多不穩定的因素,我們這班屬主的人除了禱告之外可以有甚麼行動?

本人的業務在海外設有辦事處,有時會按當地的情況購買寫字樓或住宅物業作自用,也可以作保值或長遠投資用途。神感動本人,幾年前開始在購買物業時,考慮是否也可以撥出一部份地方,免租金給予宣教機構作辦公室或宣教士宿舍之用,以節省機構的營運成本。林姊妹的分享引發這概念其實也適合作扶貧工作,「恩福之家」可以幫助到許多有需要的家庭,並且這是一個多贏的方案:協會統籌和動員各方面一起推動扶貧;教會動員信徒關心鄰舍(履行大誡命),向最少聽聞福音的群體傳福音(履行大使命);神的國度得以擴張;受助者得以改善生活,消滅貧窮;等如減少淚水,社會的資源得以更合適地分配。

感謝神,衪是一位超過我們所想求的神,如經文所記:「你們要先求衪的國和衪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原本我們只想找一個大約四、五百平方呎的市區唐樓,神卻為我們預備了一個兩層每層有七百平方呎的村屋,居住環境更理想,願一切榮耀都歸給神。

(輯錄於《與人子同行》見證集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