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儀 – 副總幹事
這幾個月同工都關心自己的強積金,會檢視有多少增長,是否足以應付退休的生活;不少準業主會留意樓市,驚歎細價樓的升值波幅,痛恨自己的猶疑;在9月份又有人用幾十元買六合彩期望換來巨額獎金……無論我們有否參與,我們都想有好的、合理的回報,期望「出咗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兩」。
雷曼事件的發生響起了警號!世界沒有「超荀」的回報,沒有十倍、三十倍的增長,一夜之間蒸發掉7,000 億美元。然而,在天國的文化,確實是以倍數、甚至幾何級數的倍增。而在馬太福音所談及的「投資」則是以幾元,賺數以千萬倍的回報。
「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太10:42)
天上賞賜
聖經說到「這人不能不得到賞賜」,意思是指這人不會失去賞賜,換言之,他一定會得到「報酬」、「工資」,而「不能不得」是消極面的強調,為甚麼主不說「你們必得賞賜」呢?這句話是針對多數人難以相信「只是給一杯涼水這麼小、這麼簡單的事,可以得賞賜」,所以耶穌就預先消除人們的疑慮說「不能不得賞賜」;再加上「我實在告訴你們」,耶穌明白及體諒人的軟弱,保證祂所說的不是誇大的話,是真實的。
而這賞賜是從天上而來,那我們怎樣才能得到賞賜呢?
一杯涼水
水就是白開水,在今天的香港最多要付幾元便買到一樽蒸餾水;在耶穌的時代,只要到井旁就可以打水。這代表著一個窮人都能夠拿出來、能負擔得起的服侍。聖經裡的涼水,就是普通不過的東西。但對於口渴的人,就是最好的禮物,好像當年以掃累得要死的時候,寧願要紅豆湯的那種需要、那種強烈的渴想。對於露宿者,有瓦遮頭、一口飯、一張棉被…是他們基本的需要。
渴與喝
這杯涼水是在小子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太早或太遲都變得沒有意思。能做到適切對方的需要而作出行動,是不斷留意注視對方,將對方放在重要位置的結果。通州街天橋底有數十位露宿者,他們因著兩年前的事件變成許多關顧的焦點,逐漸地,他們每餐有兩、三個飯盒,中秋時有幾十個月餅。對於一群吸毒者,長期的友誼成為他們改變的動力,那份不離不棄的尊重,為他們生命帶來盼望。有一位居於板房的中年男士,他抑鬱到把刀放在門口,隨時自殺,義工每次只能在悶熱的走廊隔著門跟他說話。兩三個月之後,他的愁容不見了,他說因為同工、義工能明白他,知道他需要花很大氣力才能行出來、做點事,有讚賞他的努力,這是那個小子最需要的東西。
小子裡的一個
小子裡的一個,是在眾多人中其中一個,Heidi Baker面對數以千萬計有需要的非洲兒童,她說每天神感動她去為一個兒童停下來,用愛去擁抱他。這個小子可能沒有美貌,可能沒有甚麼特別,但他卻吸引你的視線。有一次,我與義工過馬路,見到一個婆婆彎著腰,脖子上掛著一個手袋,拉著一堆紙皮,是她頸上那個袋,令過了馬路的我仍停下來、令我要問她是否需要幫忙、令我囑咐她小心、令我為她祈禱。耶穌知道我們的限制,所以叫我們只服侍一個。而且,耶穌沒有指定那一個,彷彿耶穌體恤我們對人有偏好,有些人是我們很難接納。
高舉耶穌的名
這送上涼水的行動,是因為門徒的名,意思是因為他是主的門徒,焦點在於耶穌自己。《馬太福音》廿五章中,綿羊與山羊的比喻,其中40節記載:「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做在主身上的當然要得主的賞賜了。因此,送上涼水是因為耶穌自己,而不是因自己的名聲,也不是出於自己的喜好,更不是在空閒下的「服侍」。
有一個商人聽了有關中轉家的需要,就立即行動去買了兩個村屋單位免費借給協會,因著對雙倍印花稅不了解,少算了要多付二十萬元的稅款。但過了兩星期,政府賣附近一幅地皮,竟以超高價賣出,帶動那兩個單位升值。
「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太10:40)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