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流行了一詞名叫『手足』,意思不單是視對方為戰友,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位,沒有了手腳就不能工作,不可稱為一個完整的人。這些年來,教會與協會也像『手足』般,關係密不可分。在這裡,很想與大家分享四個協會與教會這位『手足』共同經歷的故事。
《成為祂的器皿》
這個聖誕,一班參加了由播道會恩福堂籌劃的「深化義工計劃」(參與恆常板房探訪)的義工為老友記籌辦了一天的戶外燒烤旅行。由準備到當天的活動,同工深深被義工的認真和熱誠感動了。以下是部份義工在活動檢討分享會後的感受和得著。
「最深刻的是那天有一位老友記叫我摸他心口的位置,感受他的心臟起搏器,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個人造的心臟是怎樣,謝謝他的信任。而這位街坊卻是第一位下車幫手拿物資的街坊,不得不佩服!」
「我發現自己不是太能夠毫無保留地接觸老友記,原來要我這個女人仔和這些男士相處確實是不容易,原來我也有自己的限制。」
「我感覺到我們好像一個團契一樣,很開心能夠一起服侍。而最重要的不是當日的活動是成功或是失敗。最感動的是我們在活動後再反思可謂真正與老友記同行,然後我們就在平安夜打破教會自己聚會的傳統,走到街坊的家中與老友記一起唱詩歌。上帝的工作卻在這個時候發生,有一些板房街坊決志了!」
感謝天父,讓我們有如此真摯和坦誠的分享,而這些發現和感受拼湊起來的時候,就成為上帝打磨我們成為祂器皿的機會了。
《風雨同路。活現耶穌的愛》
「他看見人群,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被人剝削,無依無靠,好像沒有牧人的綿羊一樣。」(馬太福音 9:36) 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也要顧及別人,教會也要牽頭做彼此守望的工作,就像耶穌看顧失喪的生命一樣。
協會的教會伙伴一向重視關顧貧窮人,特別是一班無家者。除了在各區恆常探訪、跟老友記建立關係、提供區內最新福利資訊、派發適當的物資,更重要是傳揚福音,讓老友記跟上帝建立關係。
合作教會的積極參與也是讓我們讚嘆的,他們的探訪工作總是風雨不改。記得有好幾次遇上寒冷/酷熱天氣警告或是颱風,我們紛紛收到教會的關顧訊息,了解當區老友記有否受影響。他們甚至身體力行到老友記的休息地點或庇護中心探望,希望提供即時支援。試想想辦公室位於深水埗的我們,要同時在各區提供即時支援實在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教會的參與能填補我們的服務缺口之餘,又可進一步走出社區,關顧有需要的人。
盼望教會能繼續走到社區每一個角落,一同守望一班無家者,同行牧養,活現耶穌的愛。

《火裡共患難》
今年的10月初,長沙灣的一個板房發生大火,九戶板間房頓時成為灰燼,而居民此刻成為了無家可歸的一群。剛好,協會日常的合作教會(循理會恩成堂)有定期探訪這板間房單位的居民。收到火災的消息後,弟兄姐妹便與協會緊密聯絡,商討支援
街坊的策略。
好幾個晚上同工和教會義工們到南昌社區中心探訪街坊。還記得第一次到南昌社區中心的時候,教會的姐妹帶著不同的物資到訪,街坊立刻露出笑容,因為在最徬徨的日子,教會義工記得他們,為他們帶來暖暖的衣服。之後的日子,同工和義工到南昌社區中心與街坊開居民會。那時候,很多居民因為未收到政府不同部門的安置
措施而感到憤怒無助,義工和同工們就與他們一起商討向政府提出盡快回應他們的安置訴求。在最憤怒無助的日子,同工與義工一起就著街坊的權益共同爭取。其後,不同的街坊也獲得安置並搬遷到屯門的臨時收容中心,更紛紛向教會的義工報喜。
這夜,同工與教會義工一起到屯門的臨時收容中心探訪受火災影響的老友記,一如既往地老友記拉著教會義工訴說心聲。回程的時候,老友記送義工搭車,在月光映射下的黑夜中,看見老友記和教會義工雙雙的背影,我想這就是同行了。

《同心。同行。堅持》
協會為無家者提供服務30多年,除了一班同工以上帝愛貧窮人的眼光去服侍老友記,同行的還有一班不離不棄的義工。
「我哋早已係陳伯(化名)嘅家人,每次相聚陳伯總係好期待,仲會預備好一張張紙皮俾我哋舒舒服服咁坐低傾計,好體貼。」義工會心微笑的說。
「黃婆婆(化名)話我們就係佢唯一嘅家人。」義工眼泛淚光:「我點能夠放棄探訪工作呢?特別係大時大節,我哋可以返屋企食大餐,咁佢哋呢?」
彷彿義工跟老友記已建立一份很深的關係,就是那種堅持不放棄的精神,日積月累,讓他們由彼此不認識,老友記對義工半信半疑,甚至啟動保護機制,直至破冰,打開心扉,到現在成為彼此的家人/同行者,一切都不容易。
義工成為老友記的同行者的同時,我們也不忘為一班義工好好加油,所以定期義工聚會/加油站不可少。大家聚首一堂,談談探訪點滴,分享深刻事情,又可道出難處,然後一同拆解,互相勉勵,一同守望。

看完四個故事後,想起一段經文:基督就像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雖然身體有許多肢體,到底還是一個身體。(哥前12:12)感謝上帝,衪不單把我們連結於祂,更讓協會和教會能夠成為彼此的手足,最後透過我們這些手手腳腳讓老友記也能聯繫於上帝。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