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嘉俊 助理中心主任

說到身份,若有人問起你是誰的時候,你會怎樣回答?是兒子、學生、老師、文員、基督徒,還是其他?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也擁有一些身份,而「身份」的意義,在於解讀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角色,而這角色也對應著一些位置和階級讓人分辨。

社會上,一個身份的建構離不開受傳統文化、媒體和主流論述所影響,過程也會製造出差別和尊卑。「無家者」一詞,代表著一群居無定所或處身於惡劣居所的人士。但這「身份」,因為長期受到社會主流的論述和大眾的刻板印象影響,往往被連繫上一些負面的觀感,例如被認定是衣衫襤褸、沒有能力、需靠社會福利去接濟。因著這些刻板的印象,「無家者」的「身份」漸漸被社會標籤、污名化和邊緣化,製造了一道無形的高牆,把生命中遇到波瀾的人擠到角落裡,隔絕了大眾與他們的連繫,甚至一天他們也將這些標籤內化,並且質疑自己的價值。曾有老友記與我在閒談中指出,「無家者」這身份的確成為他的負累,當朋友問他在何處居住,也不敢交待,變得退縮,可見標籤化的影響力。

身份、狀態﹒迷思_2.1然而,身份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它會按著不同階段的經歷而轉變。這一刻,你我或許正經歷安穩的生活,可是誰會知道下一刻我們會面對什麼處境,身份又會經歷什麼變化? 我們相信,人人在本質上都是平等的,有不同的天賦才能和想望,只是因環境和際遇不同,才出現成敗得失。或許我們應該問,我們會不會不自覺地帶起了有色眼鏡,而未能真正認識我們的鄰舍?

「身份」既是由社會主流論述建構而成,又是流動可變的概念。也許,「無家」只是一個處境。其實,每個無家人士背後,也有著屬於他獨特的故事,我們可以換上新的眼鏡,視他們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去認識他們嗎?但願一個真實的相遇,一份尊重和一份理解,讓冰冷的高牆被拆毀,生命與生命的交織締造出不再一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