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圻 (何偉圻) 宿舍督導
社區導賞的震撼
自2018年至今,本會參考外地經驗持續培訓無家者成為社區導賞員,以新穎及互動的形式讓無家者帶領社區人士認識社區、也深入聆聽無家者的故事。導賞員透過團隊建立、社會政策培訓和專業導賞帶領技巧等訓練,其自信和社交技巧得以提升,公眾亦能透過參與導賞同時擴闊了對基層群體的理解。參加者的界別包括學院/NGO、教會、商界、社創組織和政府機構的持份者等。

透過持續的社區對話與推動,導賞員開始有自信和動力連繫及結識社區人士,包括少數族裔,精神病康復者和傷健人士。團隊透過人物訪談去收集社區故事,也彼此分享社區經歷,造就社區共融。
此外,團隊亦有機會到立法會旁聽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參與關注基層聯席的會議,與立法會議員對話。項目鼓勵成員能分享個人社區經歷和表達對社會政策的看法,補充政策實行與社區需要的距離,為弱勢社群發聲。團隊亦將導賞員經歷整理成口述歷史,並記錄成繪本出版,讓社區人士能透過不同方式和機會認識無家者的經歷,加深對他們的理解和消除歧視。
疫下啟示
到2020年,這邊廂是疫情限制了導賞的公眾活動,另一邊卻是17年來最高的失業率:基層街坊更是面對持續嚴峻的經濟困難及房屋問題。而在長期承受挫敗的循環下,他們將更難和更遲才能經歷疫情後的復甦和生活改善。有見及此,本會整合了項目的經驗和重新檢視應變方向,開辦為無家者和基層街坊而設的「復還學堂」,以基督信仰對人的發展需要為基礎,於社區設計和推動多元化的生活與技術訓練,復還人的能力感和自我價值,提升他們的社區資本來面對將來的困境。
無家可歸者本已流離失所,多有長期病患和情緒困擾,疫情下更要面對開工不足或失業的困擾。逆境下如何能恢復上主那種賜予人的平安感?學堂的設計強調於社區締造「同行關係」、「身份認同」和「滿足成果」的氣氛。

同行關係的支援
基層群體因容易處身被孤立的社會環境裡,人際關係和自我價值裡都有不少受傷的經驗。學堂團隊重視無家者之間的連系性,鼓勵群體以小組形式學習同行關係,學習用言語與行動來表達對彼此的關愛,甚至能使用自身在患難時的經驗去安慰其他遭同樣困難的人。同一時間,學堂也嘗試連繫友善的社區網絡,以包容的同行態度來向無家者提供生活與技術訓練,陪伴學員面對自己的軟弱與限制,進入恢復的歷程,使他們與人的關係更穩定成熟。
身份認同的重建
無家多是在個人、家庭或事業上經歷低谷的歷程:過去所重視的種種在變遷中幾乎都被淘汰、整個生活都變得束手無策,這也代表著人生中自我接納和自尊的目標將無法實現。學堂團隊重視無家者自我身份的重建:課程設計上強調基督教化的價值觀應用、也邀請不同專業人士來鼓勵他們重新調整失調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團隊亦會建構網絡平台,推動無家者接觸社區,透過助人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也有機會從別人眼光中再整理自己,能更有力氣地面對自己的生命。

賦權下的滿足成果
失業對人的影響不僅是經濟壓力,更是心理衝擊,會產生較大的身心變化,無家者常有缺乏自信、焦慮、消沉、悲觀、後悔、自卑和自責。當原有的生活規律出現紊亂,再加上失去能力,人容易感到一沉百踩。學堂鼓勵學員在失業時間學習新技能和維持工作動力,並在社區有穩定的實習機會,運用自己的專長來回應基層鄰舍的需要,助人自助。藉由於社區學習、參與、合作等過程,以能力服事他人並獲得真摯回饋,參與者能從中再次獲得正面認識自己獨特性的機會。從一個「沒有力量」的狀態,轉變到一個「擁有群體自信心」的力量。
生命在困境中能改變嗎?我們相信無家者也如我們一樣被上主所看重,願社區在疫境下散發出陣陣屬神的光芒,生命得以藉此復還。
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得著榮耀的座位。
撒上2:8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