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文傳道
以巴衝突
感恩,去年10月20日至11月2日,參加了由伯特利神學院柏棋城市轉化中心舉辦的聖地考察團,再次踏足一片我很愛的地土—以色列。行程中還去了約旦和埃及,共
與15位當地的學者、宣教士、團體交流,嘗試從不同角度了解以巴衝突,一個長久以來備受國際矚目的議題。
從猶太人的角度來看,迦南地(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是上帝賜給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摩西、雅各的應許之地,公元前約63年,羅馬人佔領迦南,並改稱為巴勒
斯坦,大部分猶太人離開巴勒斯坦,散居於歐洲和亞洲各地。直至80年代,猶太復國主義興起,提倡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一個政治獨立的國家。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及1967年六日戰爭至今,這片土地仍是充滿張力及激烈的民族情緒。

權力中的受欺壓者
1993年,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勒斯坦解放組識主席阿拉法特簽署了「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 通過成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National Authority),並將西岸及加沙地居分為ABC區。A區為完全由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軍方管理,B區仍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管理,但受到以色列軍方控制,C區則屬完全由以色列的軍方管理,住著猶太屯墾者(Settlers),建立他們的社區,並於這些年間,不斷擴張這些屯墾者地區。
「為什麼在和談進程中,以色列卻不斷擴展屯墾者地區?」一位學者說。
特別深刻的一幕,是當旅遊車進入撒馬利亞地區(巴勒斯坦管治地區)時,領隊請我們留意這裡的面貌和以色列管治地區兩者的分別。看到落後的街道、雜亂骯髒的面貌,心裡不禁戚戚然地問:「為什麼?」
「以色列只準我們用3G⋯⋯」
「我們供水有限制⋯⋯他們卻可以儲水」
「我和我的家人已經很久沒有見面⋯⋯」
「我的家一天之內被剷平了⋯⋯」
這都是從巴勒斯坦基督徒中聽到的分享,描述他們在西岸及加沙地區的生活。也許,猶太人的錫安主義也使他們成為欺壓者欺壓別人?

艱難中的「眼光」
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下,如今巴勒斯坦基督徒在阿拉伯人群體中可謂少數中的少數,然而,這「少數人」在民族國家仇恨情緒中, 仍然堅持作和平之子,致力在巴勒斯坦和猶太人中間作復和工作。可是,以巴衝突不斷,復和之路甚具挑戰。伯利恆聖經學院的一位老師,在回應我們問他對將來有什麼希望時,他靜下數秒,眼泛淚光的說:「我們有的希望很少。我的學生是我的希望,你們來訪去了解去關心他們就是我的希望。」我的眼淚奪眶而出。的確,在戰火連連,你我為敵的境況下,堅持作復和工作,談何容易?這時,我又想起我愛的香港。

上帝的揀選豈止一個民族?上帝的國度豈止一片地土?除了嚮往到訪以色列這聖地,讚美和認識上帝奇妙救贖之外,更要透過這地的歷史更深的認識上帝。無論是生活在以色列還是香港,用心察看受欺壓的,幫助孤兒寡婦貧窮人,就是回應上帝的心意。香港基督徒面對的處境,雖然和巴勒斯坦基督徒不一樣,然而在過去大半年的社會運動以至現在的武漢肺炎疫情之下,不難看見制度性的欺壓,以及種種因為自由市場、經濟掛帥主義衍生出來的不公和缺乏。巴勒斯坦基督徒看到復和的重要,我們香港的基督徒又看見什麼? 在武漢肺炎疫情之中,教會在社區之中的角色十分重要,感恩有不同的教會、義工願意在這段時間繼續一起探訪,照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貧困人士,在艱難中前行。
「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5-16)
未來,我們要繼續抓住香港現時社會狀況上一些狹縫中的黑暗,讓光照進去,真實地在世界活現基督的光與愛。於每個香港艱難的境況中,當我們願意成為少數中的
少數,因為看見神的心而堅持,將會轉化成很大的力量!
香港教會,願我們「看見」,加油!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