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世界的光。
跟從我的,
就不在黑暗裏走,
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約翰福音 8:12
前言
2020年這幾個月,香港、甚至世界各地在疫情的陰霾籠罩下,人心惶惶,聽到看到往往都是些負面難過的消息。很多人對疫症的來臨很擔心,在環境中自顧不暇,但同樣地我們看見在患難中有不少如燭光般的見證,彷彿在我們城市的不同角落燃點起來。因此這期我們以「疫程」為題,訴說並數算疫症的過程中,我們經歷和看見的種種恩典。
Suvan (羅瑞雲) 署理總幹事
還記得一月下旬,當時病毒開始蔓延至香港,我們在Facebook專頁刊登了一篇名為《沒有戴口罩的人》的文章,分享基層的處境,並呼籲信徒將多餘的口罩送給沒有口罩的基層人士,沒想到才短短幾日時間成為了我們最多分享及瀏覽的文章。
在今天的香港社會,或許普羅大眾都會以為上網了解資訊、甚至網購口罩都是很基本的事,但事實並非如此,社會上還有一群基層市民,包括露宿者和居於板間房、床位等惡劣環境的街坊沒有能力接收到資訊,也無法有足夠資源買到口罩。在疫症下,許多人被迫放無薪假甚至裁員,部分社福機構又只提供有限度服務,綜緩及資助申請因此延後,基層家庭在這段時期已捉襟見肘,更遑論購買費用高昂的口罩。在艱難情況下,不少街坊只好重用口罩,甚至被逼使用同一口罩超過一星期,也有人在無計可施下購買「黑心口罩」。
感恩文章在Facebook刊登後,得到社會很大迴響。很多人看見社會基層有很大的需要,也改變了不少人對他們的看法,甚至信徒們願意身體力行與身邊的人分享,正如聖經教導「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在社區中發光發熱。
而協會這段期間因應防疫指引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但仍盡力為基層提供服務。除了派發物資外,社區教育正是提升其防疫意識的重要一環。過去我們曾邀請醫護人員開辦講座,教導基層防疫措施和配戴口罩等技巧。外展同工及義工也有上門派發宣傳單張,提醒街坊要多洗手,避免外出等訊息。早前,我們亦聯同其他六間基督教機構,聯合呼籲全港信徒實踐抗疫七事,藉此推動愛鄰舍的精神。關懷背後基於與弱勢同行的信念,當疫症下人人都懼怕與人接觸時,這就是一個機會讓貧乏者知道自己的生命備受重視,尤其在危難中也不離不棄,正是信徒最真誠的好見證。
阿婷 (關蔚婷)助理行政主任
疫情爆發前正値農曆新年假期,當人人自危沒有口罩、消毒用品以作抗疫時,藥房、連鎖店甚至口罩供應商紛紛表示沒有貨或不清楚貨期。協會根本難以購買足夠的防疫用品發放予基層朋友。感恩神的恩典供應,市民開始關注基層的需要,明白他們難以應付高昂的防疫物資價格,即使協會未向公眾招募收集防疫物資,已經有機構、市民願意主動捐出,甚至協助籌集後轉交協會,藉以送到有需要的基層朋友、無家者的手上。
疫情中看見神的供應
感恩神的供應,尤記得初時協會防疫用品存量嚴重短缺,我們正煩惱於沒有足夠數量的口罩派發給一眾露宿、居於板間房及臨時宿舍的基層朋友時,神卻親自感動不同的人主動捐出口罩及防疫物資。其中最深刻的是,曾有一天行政同工毫無間斷地收到捐贈者親身送上的物資,以及收到大量的捐贈來電查詢。回想起來,縱然當時感到非常疲累,然而卻深深感受到社會大眾對無家朋友無私的關愛。
阿恩 (吳祈恩)外展主任
回想起年假後回到工作崗位時,全城都在撲口罩、酒精、洗手液等等。協會也緊急籌募相關物資。心想,口罩炒到天價,我們平時服侍的板房居民也一定難以有物資保護自身。另一邊廂,四面八方的人士卻看見貧窮人的需要,並主動聯絡協會表達想成為義工,協助上門探訪及派發物資。「防疫義工隊」隨即就組成了。
面對出隊的掙扎
回想起那時我們每天都看著懷疑及確診個案有增無減,心裡卻浮現了不少掙扎和不能解答的問題:板間房一屋十多人居住,非常密集,若有一人感染,其他鄰居也有機會感染,我們是否有責任響應政府呼籲盡量減少社交接觸,避免疫情在社區爆發?究竟疫情發展到什麼地步,我們才決定暫停出隊探訪呢?但同時又想到,基層街坊們的資源總是缺乏,那些老弱傷殘的街坊豈不是更需要保障嗎﹖說到底,我們心裡有一份恐懼,害怕自己和家人受到感染。同時,我們也為著基層街坊的需要而著急。
摸著石頭 用信心見主恩處處
在我們還未來得及討論出隊的準則和部署之際,我們卻看見每次出隊的義工人數有增無減,而義工們那份堅持、委身和合拍,叫人心中有一份說不出的感動。除此以外,每次的探訪也讓我們接觸了不少的新的面孔和失業人士,以致我們能夠看見身在水深火熱的一群。而最令人感動的是街坊在缺乏中彼此互相分享資源,把自己擁有的口罩與其他鄰居互相分享。或許恐懼是真實的,但原來憑著對上帝的信心,再加上一點點的勇氣,上帝給予我們所看見的超過我們所想所求。
阿立 外展實習學生
對於一眾依靠麥當勞過夜的無家者,頓時傳來即將流離失所的噩耗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大型連鎖食店麥當勞宣佈,全港分店將於3月25日至4月7日晚上6點至凌晨4時不設堂食,24小時營業的分店亦會提早結束營業時間。」公佈上述消息的那一刻,我還在預備當晚夜間外展探訪物資。看見電視新聞報導的聲音,心想,對我而言,麥當勞這種快餐店,甚麼時候開門、什麼時候關門,在我這類不常光顧的人來說影響根本不大。但對於一眾依靠麥當勞過夜的無家者,頓時傳來即將流離失所的噩耗。
由於消息來得突然,為了讓無家者知悉事件的發生,以及了解他們對未來去向的想法,當晚我們把原本一隊外展人手,變成四隊,由一晚探訪一區,變成一晚探訪十三區。那天晚上我們一共接觸了87位無家者(62男25女),對於事件的發展,他們大多不知所措。驟然而來變動,他們顯得徬徨失據,有的表示會重回公園或到運動場外休息;也有的表示過了今晚才尋找落腳點。機構的同工也全力為有意入住協會宿舍,或有可能為無家者提供即時協助的地方張羅。那夜零晨我們三時多才正式收隊回家,身心雖感疲累!但作為其中出隊的一員,有幸參與是次行動,確實感恩!
雖知道自己力量有限,也許未必完全為他們解決即時困局,但能夠與他們同行一小步,亦藉著這一小步為他們送上一點點關愛,好讓他們知道,至少還有我們在乎他們。
雖然露宿的原因不是一夜之間可以解決的問題,更不是任何一間食肆可以承載到的錯綜複雜原因。需要政府、市民、教會、機構……給予更多實際的支援、正面的接納、更多的工作機會才能讓他們自立,從而離開『麥難民』這個循環!
Carmen (蘇家文) 傳道主任
在疫情中轉動的愛
疫情由二月至今,我不斷想協會的服務會否停下來呢? 老友記們怎算呢? 感動的是這段期間不同部門同工、義工也傾盡全力回應,有數不盡的恩典,捐給我們的防疫物資沒有間斷過,真的是危機也是契機。協會的中心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讓服務使用者可以聚集,限聚令期間我們也決定減少緊密接觸而作有限度開放,同工們卻搖身一變,變出一個流動中心來,地區教會借出地方,讓協會同工繼續為老友記派發飯盒和靚湯水,福音部同工也在場接觸關懷老友記,背後理念是「停什麼也停不了我們的關係」!還有流動下午茶,流動探訪隊,中心同工看到老友記在哪裡,他們就願意在那裡,這個改變,令他們隊工也更有活力和吸引力,這不就是「教會」嗎?
5 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做你們的僕人。
6 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7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林後4:5-7)
福音部的聚會也沒有因為限聚令而停止,教會不是建築物,崇拜查經雖然停下了,換來的就是老友記們變身成為「祝福社區外展隊」,到社區派發防疫用品,又組隊去探訪住在不同區份的會友,一起唱詩、分享、讀經和祈禱,這不就是「教會」嗎? 疫情期間,我發現同工、義工、老友記們的生命因此更能展現住在我們這瓦器之中的活寶貝 – 主耶穌基督,實在感恩,也期待我們在每一個困難之中能繼續一起堅持、站穩和成長。
阿圻(何偉圻) 宿舍督導
我作客旅,你們接待我。
疫情觸發著失業潮的骨牌效應,露宿人數有持續急升趨勢!有地區傳道眼見情況嚴峻,漏夜找來民宿老闆接待流連在快餐店外的無家者入住,開展了民宿合作的陣線!
的確,以機構臨時收容的床位數目來計算(也未計考慮隔離14天的限制),宿舍根本不足以應付突增的求助需要;同一時間,民宿賓館業也同樣經歷旅遊業的衰退期!這個意料之外的供求關係,很快就被一些熱心教友連繫起來。感謝有教會群體介紹友好民宿網絡或奉獻予機構合作,目前有三間優質的民宿願意借出單位三個月至半年予無家者入住,並以優惠的價錢租出。
當每位疲倦的朋友來到民宿,各人頓然都會展露歡顏,加上工作人員會先把房間都準備好,期望為他們提供一個最好的休息地方。有清潔姨姨知道房間是用來特別接待,還自發為每位住客準備了一些歡迎物資。我們不知無家者還會遇上什麼挑戰,但這段時間神卻為這些民宿賦予一種特別的歷史任務 – 記載著這地方曾無私地接待一班無家的客旅。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