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儀 副總幹事

在《聖經》裡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講述癱子的朋友用信心抬他到耶穌面前,而他得到醫治。這四個朋友與當時的猶太人有不一樣的眼光,癱子在當時的社會被認定是自己或是家族犯罪,因此,殘障的都被標籤、被歧視,心裡承受不少的痛苦、無奈,相信會有不少的眼淚和埋怨。而這班朋友卻不理會世俗的眼光,他們看到的是癱子的價值,是他生命的可貴,是得著醫治後會為他們所愛的朋友,帶來的改變與喜悅。

12

於是,他們四人就將癱子抬到耶穌面前。在兒童崇拜的畫冊,一般是用擔架將癱子抬起,但聖經中提到的是褥子,是癱子睡了一輩子的地方,褥子其實是草蓆,一張已經歷過無數個春秋,已經是支離破碎的蓆,加上癱子是不良於行,褥子定必有大小二便的痕跡。而他們根本沒法抓著草蓆的四角,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是抱著他、孭起他走過大街小巷,四個人汗流浹背、接力將癱子帶到耶穌那裡,只是人太多,他們沒法進去。

為著這位看來珍貴的朋友,他們沒有半途而廢,想了一個方法,就是從房子旁的樓梯上到屋頂,在天井的位置拆通橫樑上的遮蓋物 (例如,葡萄架,曬涼衣物等)將癱子縋下來。他們如何縋癱子下去?如何可以不讓癱子受傷、不使屋內的人受驚?他們定必花盡心思,心中的期盼比現時的困難來得更有力。

這四個朋友就像今日的義工,他們看到受助者的價值,明白他們與自己在神的眼中是同樣珍貴。他們為這癱子作出四個行動:

  1. 祈禱 — 相信他們每日都求神醫治他的朋友 (禱告型);
  2. 參與 — 一同想辦法 (知識型),一同抬癱子 (行動型);
  3. 經濟支持 — 相信這幾個朋友,不單是今日耶穌出現他們才幫助癱子,他們是當癱子是好朋友,所以,他們會照顧這個無收入的朋友 (奉獻型)
  4. 推動 — 在整個幫人的過程中,定必有不同人的協助,這四個朋友必定有向路人分享癱子的需要,使癱子能穿過大街小巷,安全地縋下來 (推動型)。

協會的服侍同樣需要這五種義工去擁抱一班無家者,相信您可成為其中一子,成為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