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祐 資訊科技及傳訊主任
最近協會正籌備舉辦社區導賞團,有機會參與拍攝導賞的過程。作為行政同工的我,很多時能接觸老友記機會是在協會的活動中心裏,滿以為他們可以做的不外乎吃飯、敬拜、以及使用中心服務,好像一直都只是擔任受助、接收物資的角色。然而,今次社區導賞的過程中,我真實地體會到老友記本身是個寶庫,特別能親身聽到他們在社區和個人經驗的傳承分享十分難得。
導賞過程中有一些深刻的片段:
牛叔,是一位住在板間房的老友記。導賞當日他帶領一群中學生,首站在回收廠前講解執紙皮的過程、也分享箇中困難。除了描述過程外,牛叔更分享了一些價值觀。有學生問及牛叔會不會用水弄濕紙皮、以致能賺多些錢,牛叔立刻斬釘截鐵地説他「唔會,無可能咁做,會俾人睇唔起」。雖然只是一句不起眼的話,卻聽得我們肅然起敬。在物質困乏的環境下,仍能堅持自己努力,並與年輕人分享傳遞堅守誠實的信念。
另一邊廂,現時身為舍友的包叔帶領另一批學生走訪深水埗鴨寮街至通州街一帶。人來人往的鴨寮街,經常是各類「尋寶人士」發掘平價貨的天堂,然而很少人會留意兩旁舊樓,其中隱藏了多少板間房的存在。那天包叔站在往時居所樓下的攤檔外,與學生一問一答,訴說著早年在狹窄環境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一刻的包叔口若懸河,樂於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慾,更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往事。及後經過現時經已結業的信興酒樓,一直介紹到通州街天橋底一帶,包叔都表現十分積極,欲罷不能。看到他與學生們打成一片,聽的一方得着經驗傳承,説的一方備受尊重,雙方同時找到了一份難以言喻的滿足。
作為旁觀者的角度,老友記的導賞能力未必可以與專業的導賞員相提並論,然而這些真實經歷的分享卻顯得難能可貴。參加者不單能藉他們口中得到寶貴的社區真貌與傳承;老友記也能在過程中得到肯定與滿足,甚至彼此間有能力為社群帶來轉化。
你,有興趣來感受一下嗎?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