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 (施慧玲) 高級項目主任

「禧房」異象源起:

「禧房」是協會自2014年起的一份持續看見。這是一個有信仰元素的住屋服務,除了為基層街坊建構住屋階梯,改善居住環境外,更希望住客可以與人、與神、與社區重建關係。最重要是冀望透過推動「禧房」運動,能轉化社會上「賺到盡」的主流價值,讓我們的社會恢復「慷慨、均平」的價值。

「禧房」

是借用聖經裡「禧年」的均平原則、人與土地都要被釋放。鼓勵擁有資源的人提供可負擔租金的房產予有需要人士,達致資源分享及重新分配,改善弱勢群體的居住環境和質素。協會則負責動員及鼓勵教會參與。

協會由一份對基層住屋困境的「看見」和對教會使命堅定的「相信」,領受「禧房」異象。自2015年協會開展了第一間禧房,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整理出不同的營運模式。從中協會發現若要營辦更多「禧房」單位,必須有更專業的管理團隊代替機構去營運管理,讓地區教會可以發揮關懷鄰舍的角色。(見下圖)

此「營運機構」的角色也可由其他認同「禧房」理念的非牟利社福機構/社企等擔任。

「女 => 男 => 板間房」:

近五年,隨著坊間的過渡性房屋供應增加,受惠的單身女士及單親家庭的選擇增多。協會遂將「禧房」的受惠對象擴展至被忽略的單身男士,讓入住單身男士宿舍的舍友,離宿後可入住共住式的禧房單位。今年,我們更首次將閒置的舊樓單位翻新,增加供應給基層街坊,此外也夥拍有心的捐獻者參與設計裝修及籌募經費,成為種子基金。將來收到的租金,可以成為裝修下一間「禧房」的費用,希望可以惠及板間房街坊,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

「推動網絡與社企」:

要讓「禧房」發揮影響力,必須有更多理念相近的夥伴參與營運。感恩,過去數年,曾經有「城市睦福團契」及「小小生命」參與營辦「禧房」;教會方面也有青山浸信會及旺角浸信會先後加入營運。網絡夥伴定期聚集交流營運心得及祈禱,有神有人的激勵同行。

在推動地區教會參與營辦「禧房」時,我們發現教會在處理租客事務上面對不少困難,而協會的定位也並不是處理租務、維修管理。因此,推動「禧房」異象的方向開始轉向呼籲有心的弟兄姊妹成立「禧房社企」。

坦白說,要讓社企達至自負盈虧真是艱難,每當與有心人討論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總發現難以持續營運。感恩,神讓協會遇見三位從事房地產事業、非常認同「禧房」理念、價值的弟兄姊妹。一起同行五年,期間我們遇到很多社企達人及專業人士,對我們提供不少實貴意見,以致今天三位弟兄姊妹願意投入金錢、時間,申請社企的公司註冊,也覓得合適單位準備投入服務。

期待更多不同形態的住屋服務,讓福音入屋,轉化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