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林鳳儀) 總監
作為翼鋒教會(parachurch),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一直秉持著信仰與服務結合,並且明確知道要作先鋒、見證神和輔助教會。回顧過去的36年,神不斷開同工的眼睛,看到社會的需要,以致身體力行去回應,從關懷露宿者,因著籠屋大火而延伸服務至關心惡劣居所人士;從香港的男性無家者到國內的流浪兒童;從男宿舍到女性或單親家庭宿舍;從臨時緊急宿舍到中長期禧房住宿服務;從既定的群體到去年神吩咐去尋找那些不被看見的 (reach out to the unseen),感謝神,擴張協會的境界,讓我們與教會一同見證神、為主發光!
隨著去年協會不接受社署資助後,同工有更多空間去再思協會的角色與定位,如何將過去36年寶貴的經驗與教會分享,可以發揮輔助教會、train the trainers的功能。當同工要整合服務與信仰的關係時,必須回到聖經,就著在香港這國際大都會的文化、價值觀作出檢視、基督的身體如何去關愛和回應這邊緣群體無家者的需要及恢復他們神兒女的身份,宣講真理對這議題的教導。正如馬克瓜雷 (Macquarrie)指出神學構成的因素,包括: 經驗、啟示、聖經、傳統、文化和理性,而協會嘗試在聖經的基礎上,整合過去服侍無家者的經驗,在香港這城市,建構出服務的準繩與原則。另外,這些神學議題的反省與整合,能夠幫助同工對齊、傳遞與承傳,有共同的語言與準則。









舉例來說,協會提供有福音元素中長期的住宿服務的禧房,在項目展開前,同工要先明白了解神對土地的心意、土地神學、對人要管理大地的看法、禧年的含意、神對貧窮人的護祐與教導等等,都成為禧房的根基,以致於協會在發展禧房時,會以慷慨均平為原則,推動人們不要賺到盡、不要割盡田角等價值觀,並且人可以住得有尊嚴為核心信念,祈盼能活出信仰。 (有關於協會禧房的神學反思,可參考連結。)
除了禧房外,協會在外展探訪時,嘗試用「無牆教會」的概念,將教會帶到公園、板間房中,那麼,同工要就教會定義、聖禮與傳統的踐行、門徒訓練的執行、與地方教會合作的形式等等,作出神學反思,建構出適合無家者的服務。在這一兩年,同工將會就「無牆教會」、「婦女神學」、「無家者的敬拜」、「復還學堂」、「好管家」等題目,透過查考聖經、討論、個案研究等等,理順真理與實踐的關係與挑戰,祈盼成為實踐社會關懷的亮光與祝福!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