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賢 (王文賢)傳道

「人子」的捨己服侍

「人子」,在新約中是指著耶穌基督,其中提到人子來到世上,「為要尋找、拯救 失喪的人」,「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祂 是「安息日的主」、「有赦罪的權柄」、「有能力」,然而祂「連枕頭也沒有」,但最 終「人子得了榮耀」。

過去短短半年, 在新冠狀病毒的威脅下, 人基本的需要急速受到威脅:疾病、失 業、關係的阻隔、孤單感、無望感、乏力感等等,負能量像霧一樣籠罩著整個香港。基 層群體,本身已是缺乏資源的一群,在面對各樣的艱難和挑戰下更是不容易。

協會過去敏銳社會環境的變化, 與不同的伙伴教會及社區人士合作, 以迅速的行 動回應無家者的需要,但所能做的仍是非常微小。故此,為促進各界在基層服侍上的協 作,協會於嚴峻的疫情中,開辦了首個網上基層群體服侍課程,期望能藉此課程,分享 服侍無家者的經驗,鼓勵更多教會及各界人士結連一起,彼此配搭,在自己的社區中回 應日漸嚴重的貧窮問題與基層群體的身心靈需要。

愛中同行。 彼此配搭

筆者作為籌備及主持, 在整個籌備階段, 看見一幅美麗的圖畫。 我看見不少參加 者,不論是堂會牧者、領袖或是平信徒都懷著一顆渴望服侍基層的心。有堂會的牧者在 參加了第一課被激勵以後,主動邀請了其他三位教牧一起參加餘下三課,期望自己堂會 也能實實在在地服侍社區。有位太太告訴我,每次上課都是趕回家,與丈夫邊吃著飯盒 邊聽,夫婦二人會一起討論如何能讓所服侍的職青,看見社區裡有需要的群體。又有一 位來自菲律賓的參加者回應,在四課之後,他得著從神而來的鼓勵,或許自己回到菲律 賓生活,也可以在那裡繼續服侍有需要的家庭。

走進社區,服侍基層的策略、方法和理論也有不少。但愛基層,為他們的需要而著 急的心,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四課中我從講員及嘉賓的分享中聽到:因為愛和使命,進 入社區去觀察、感受各基層群體的需要;不被一些不重要的傳統、規條所限制,願意與 其他團體分享各樣資源和尋找合作機會;用新的眼光看基層群體,他們本身有不同的恩 賜和特質,是豐富的資源,也要視他們為合作的伙伴。當各界能夠願意走在一起,彼此 信任,互相配搭,就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效法基督—與「人子」同行

這次訓練課程的名字是「與人子同行—服侍基層群體訓練課程」, 靈感來自於早年 協會出版的見証集—「與人子同行」。在六期的見証集中,記載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由同 工、義工與無家者一起同行經歷耶穌的愛、接納和赦罪之恩的生命故事。筆者刻意再用這 個名字作訓練班的名稱,是想強調我們不只是在做服務,而是跟著人子,按著人子的心意 和教導行動,如在最後一堂,鼓勵我們作門徒的,「在最壞的時代為上帝發光,平凡人做 不平凡的事」。而我們所作成的一切服侍,是叫人子得榮耀。願榮耀歸給耶穌!

第一課

教會如何與基層同行

  1. 教會與機構合作配搭
    • 教會招募服侍人手;機構尋找服務對象
    • 若全港半數教會投入基層服侍,影響力無遠弗屆
  2. 與無家者同行,建立「朋友」的對等關係
  3. 反思與行動:你是否願意運用團契聯誼的時間,改為探訪 露宿者,為他們送上一杯涼水呢?

第二課

土地公義與貧窮—教會回應的可行方案

  1. 土地的主權屬於神,祂是主人,人要作稱職的管家
  2. 轉化眼光:無家者不再是受助者,而是弟兄姊妹
  3. 教會裏有不同的人,可發揮專長,參與不同的服侍部 份,例如:提供補習、維修、護理等服務
  4. 提倡「福音入屋」的禧房事工:不單是住屋保障,更是 讓無家者遇見神、經歷愛與恩典的家
  5. 鼓勵教會領袖把感動化作積極的行動

第三課

連繫社區資本的福音工作

  1. 避免「有毒的慈善」,使受助者對慈善產生依賴
  2. 扶貧的三個導向與進程:救濟、恢復、發展
  3. 連繫社區資本:
    • 成立教會與機構的跨網絡連結
    • 強化鄰舍的參與度,關係為主,以社會資源為基礎
  4. 突破「印象為本地圖」的策略:
    • 突破過往扶貧的思維,不要將基層服侍外判給機構
    • 教會不限於四面牆,「鄰舍」也是當中的一份子,教會 可從周邊開始,逐漸認識和接觸「鄰舍」的故事

第四課

推動社區服侍的步驟及策略

  1. 回歸禱告的根本:行區祈禱、禱告尋求和運用「五何 法」
  2. 回到初代教會的模式—從集中到分散的社區服侍
  3. 在使徒行傳中,使徒受到極大的逼迫,卻發展出22種事工
  4. 個案分享:
    • YWham元朗少數族裔服侍事工
    • 性工作者服侍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