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圻 宿舍督導

協會幾位同工於4月參與由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籌辦的馬尼拉考察團,在9天裡走訪了超過三十多個當地教會、組織和基督徒領袖,學習當地城市轉化的經驗。菲律賓雖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但整體經濟運轉的成果只集中流向上層結構⋯⋯面對國家因貧富懸殊而衍生種種嚴峻的社會問題,當地信徒領袖如何迎難而上呢?

轉化社區內的屬靈氣氛

一個社區的地理環境與政治氣氛都直接影響著人民的心理與精神狀態,人的適應能力未必能應付突如其來的壓力或威脅 — 有時甚至超出一個人的感知應對能力。

一家人露宿街頭

菲律賓天災不斷,貧民區的家園每每毀於一旦,居民的內心都驚恐無助。而當地的信仰群體有感回應他們心靈的需要,便連結起來到不同受影響的社區進行悼念儀式,與災區居民一起渡過哀傷之路,重建社區災後的心靈。

另一例子是近年菲律賓政府授權警方可當場槍斃吸毒者,法外槍殺團體也為得報酬而冒起殺戮。短時間內,貧民區出現不少搜捕與擊殺的場景,不少街友都因不想被殺而前來教會的臨時收容所尋求保護。組織者除了提供即時支援服務,更一同與喪親家屬面對難以釋懷的哀傷與憤怒,走進靈性的黑夜中。

這些故事讓我們體會到社區中無可避免會經歷意外或創傷,但如果教會能主動觸摸社區群眾,每顆受創傷的心都可以重新享受和體會自然、社會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平安關係,這靈性層面的轉化的確只有地區教會可做到。

發現社區內寶貴的轉化資本

走進湯都區(Tondo)貧民窟,籠罩著那種在烈日暴曬下垃圾的強烈味道。住在其中的是馬尼拉窮人中的窮人:與垃圾堆為伴、以加工廚餘為糧,整個社區也充滿著無「家」的人。如何在這地區進行扶貧工作呢?事實上如果只強調「解決問題」為本的角度去策劃,那就會忽略了在社區早已存在的「資源」、「技術」及「能力」。

湯都區雖沒有理想的住處,但牧者帶我們看得到大部份人仍是有家庭:父母日夜在垃圾堆中拾荒或外出工作、社區內的小孩與青少年都在路上追逐或席地而坐的聊天、有長者邊背著孫兒邊為收集回來的廚餘加工…… 如果我們遠離環境缺失的視野,至少會發現區內的社會關係相當豐富 (對比深水埗的基層面貌),家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社區網絡都有著一種很強的連繫感與支援性。

而且,貧民窟的勞動人口有著一種對「城市垃圾分類與再造」熟練的能力,如果教會扶貧工作能多對群體有透切的了解,掌握他們的熱情、能力和有自信的地方,那扶貧的重點就是集中在這些已有的社區資本裡發掘、開創和結連不同的資源投放與製造機會。

豐厚社區轉化的條件

教會協助當地居民開辦士多

以「與貧為伴」(Companion with the Poor)的事工為例,機構鼓勵社區工作者先住在貧民窟中認識該區的在地文化,仿傚基督道成肉身,學習尊重其中的多元文化,不以專業自居。這有助防止扶貧工作加強了當地居民被動、無力、及依賴外在援助的狀態。

接著是以兩年訓練期來培訓地區信徒領袖,持續地在不同的貧民窟中建立以小社區為本的教會。我們有機會與當中的基層領袖對話,其中一位牧者從前也是以拾荒為生,但經驗信仰後便積極參與裝備而走向其他貧民窟,將福音帶給其他基層人士。

同時機構積極在地區教會推行領導力發展培訓,使他們能夠建立自己的學校和其他社區項目,如生計和社區藥店;也熱心參與於基層兒童教育和神學教育,目標是為不同社區締造著一種具變革的社會運動,期望社區變得更加團結,為城市轉化儲備成熟的有利條件。

結語

「困境愈大,愈是能訓練人解困的能力。」我們從馬尼拉信徒領袖身上看到的如此有力的見證。我們有幸能夠常穿梭進出於兩個不同的世界,便有責任為貧窮人解開主流文化對他們的表面理解,以屬天的眼光來看到他們天賦的恩賜與能力,並與貧窮人在社會系統中開拓一個天地,要讓社會大眾驚訝上主是如何尊榮與使用貧窮人為祂作工,這是我們對城市轉化新的體會。

小資訊

菲律賓人口高達1.1億(名列世界前12名),是亞洲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但不是所有人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成果;前10%的富人擁有全國33%的財富,有2/3人口務農維生;而近1/3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且有超過210萬介乎於5至17歲的童工。 國民年齡中位數是24歲,擁有龐大的青年勞動力,每年海外國人匯回菲律賓的外匯超過200億美金。 在首都馬尼拉,有約 500 萬人口散居在不同的貧民窟中,約佔當地人口40%,其中湯都區 (Tondo)最為擁擠,也是世界上發展最低的地方之一。 然而,位於馬尼拉另一端的馬卡蒂 (Makati)則號稱菲律賓的華爾街,有著不同的高檔生活文化,背後的貧富差距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