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賴淑芬總幹事
剛完成了柏棋中心的馬尼拉考察之旅,訪問了最有影響力的國會議員,也接觸了最貧窮和無助的露宿者和妓女,具體地看到教會和信徒在菲律賓各個階層的服侍和影響力。
滅貧從用窮人之長開始
香港的相關工作較多以提供福利和服務為導向,當地卻是從扶貧到減貧,再進一步滅貧,並以有效的策略來貫徹目標。以International Care Ministry(ICM)為例,他們是以教育和訓練,加上小額借貸來幫忙婦女和家庭,更計劃改變整個貧窮社區,他們與當地教會合作,同時訓練信徒和社區領袖,讓他們能夠辦學和接手現有發展。居民本來三餐不繼,慢慢改善生活,送孩子上學,最後能夠儲蓄,支持區內其他的貧寒人,以及透過奉獻來支持教會運作,這改變真是翻天覆地的。
教會的滅貧帶來教會增長
菲律賓2013年人口為9770萬,2014年已突破了一億大關1。教會的增長與城市事工息息相關。城市工作者在缺乏教會的地方滅貧並同時植堂,再訓練當地居民作信徒領袖,接管事工,並以較低成本來複製和擴展。
貧窮人需要一站式的服務
今次我認識了The Centr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Group of Ministries (CCT) 的露宿者服務模式 ─ 一個轉化生命為本的導向,先是提供安置,再讓受助者及其家庭得到靈性、社會和經濟上的提升,從而發揮他們所長,重建自我價值和身份,學習獨立和持續成長,最終成為貢獻社會的一員 ─ 如斯一個轉化,需經歷數年之久2。CCT的強處是整個過程由他們機自己統籌,一手包辦,是非常理想的薪火相傳模式。
我在國內服侍流浪兒,因為內地缺乏相關訓練和輔導,故我們正採用相似的一站式服務,孩子的成長確是非常明顯。反觀香港的露宿者服務模式,以服務為主導,主要按不同露宿者背景作不同轉介,一個露宿者要接觸的部門可達10個之多!服務分工也會帶來服務模式的四分五裂,受助者要在不同的服務和模式中遊走和適應。我們只能作斷層式的追蹤個案,遑論要重建他們生命成為門徒!所以經我們訓練出來的門徒產量很少。
從群體到轉化社區
香港的服務多以群體為導向的狹隘視野。旅程中我探訪了菲律賓豐收佈道團執行董事King Flores牧師,他分享了轉化帕拉那克的其中一個見證:罪案減少,容納1500人的監獄只有700個囚犯。想起Dr. Ray Bakke提到「城市」這個字在聖經出現1250次3,我再次體會上帝呼籲我們關心和轉化城市,從而更有效地造福貧窮人。
總的來說,我的啟迪是當教會願意回應,她便能成為貧窮人的庇護所,擴展神國的鑰匙。(太16:19) 亞洲歸主協會的王一平牧師說:「當你見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起飛、人口年輕、學歷提升、教會增長、靈命熾熱,你就可以期待宣教運動的出現!」聽說菲律賓已是差出宣教士最多的10個國家之一4,可見上帝的福音確能扭轉國家的命運,叫軟弱的國家變剛強,成為祝福萬國的出口。(林後12:19 ) (1,097)
1 張翔,「菲律賓人口破億 是紅利還是壓力?」,國際線上專稿 ,2014年07月29日,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sjjj/qy/201407/29/t20140729_3250893.shtml (檢索於2015年4月19日)
2 CCTGroup of Ministries Shining Brightly for God, Yearbook 2014 (93)
3 Ray Bakke, A Theology As Big As the City (USA: InterVarsity Press),15。
4 Melissa Steffan , “The Surprising Countries Most Missionaries Are Sent From and Go To”, POSTED 7/25/2013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gleanings/2013/july/missionaries-countries-sent-received-csgc-gordon-conwell.html?paging=off
(Access on 21/4/2015)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