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嘉俊 項目主任

社區營造是居民透過持續關注共同面對的社區問題,一同想象應對的方法;過程中居民會互相緊密地連繫,彼此為改善社區福祉出力。

今年五月我有幸與幾位香港的社區工作者到台北考察,相對於香港,台灣的社區營造較為成熟,能夠引發不同持分者的參與,帶動社區實踐由下而上改變,期望考察能為服務注入新元素,為無家者朋友建立更理想的社區。

網上圖片

這次我們考察了多個社區營造項目,各項目均有不同的運作向導。例如舊街區的古風里本來是居民關係疏離的長者社區,名為「古風小白屋」的項目活用社區閒置用地,建立據點與居民分享維修工具,定期為居民舉辦木工工作坊,不但使之成為親子活動,更吸引隱蔽獨居長者投入參與,成功用維修學習把人連繫,用分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芒草心」就是培訓無家者的代表,以人才培育形式訓練無家者成為導賞員,協助他們重拾自信、與社會重新連結。接待我們的導賞員強哥曾混跡黑社會,離開黑道後因無法融入社會而變成街友。得到「芒草心」的引薦下,強哥完成萬華社區大學的導覽課程,成為第一位台北的街友導覽員,得到新身份認同。

這些考察經驗啟發我思考如何推動在香港的社區營造工作,得以促進無家者能夠重新融入社區和改善生活質素。無家者在社會和人際關係中都經歷著被邊緣化,失去了正常的支援網絡。他們因著家庭、個人因素和際遇等,鮮有獲得正面的認同;有的欠缺一個能被肯定的工作場景,或因著年紀和體弱的緣故不能工作,與社會的連接關係薄弱。要讓無家者重新融入社會,我們需建立為無家者而設的「棲地」-一個具包容性的發展平台,尊重他們可以自由進出作為恢復和適應社會的空間,同時給予他們能夠持續參與的自我實踐。

無家者社群性質廣泛,有露宿者、臨時宿舍朋友和惡劣居所居民,他們各自面對的生活議題都不盡相同。我們需要針對社群的獨特需要,透過與不同的關注者如專業人士和教會的多方面協作,善用各方的資源和優勢回應無家者的社區需要。這協作不僅是資源再分配,更是讓關注者能夠看見、接觸並理解他們所面對的困難,為本來被邊緣化的社群重塑社區關係。

社區營造是展現公民力量的過程,透過組織與人才串連,使社群變得更有生命力。盼望大家能成為同行者,在持續的關注和參與中,為無家者創造更大福祉的社群生活;進而開展論述和發揮影響力,為無家者爭取更多社區友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