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Shine!

協會及一眾伙伴教會代表一同點亮「Let’s Shine」燈光。
三十週年紀念慶典主題「從無到豐盛‧由家至國度」簡潔有力地概括了協會過去三十年間走過的路,不停留於無家,甚至拓展至天上的家。這既深入又廣闊的工作不單需要協會上下同心耕耘,過去更招聚了不少教會、捐贈者、機構及義工一起同行。 當天晚會,協會與伙伴教會代表象徵性地點亮「Let’s Shine」的燈光,並邀請在場的參加者加入燃亮城市,將光帶進人群。
早在一年前,協會構思三十週年紀念慶典時,同工已從禱告中領受了一個明確意念,就是讓老友記成為當天的主角,從生命的轉化看見神的信實,一同獻上感恩讚美。因此,當天的工作人員無分你我、穿上一樣的T-shirt在每個環節服侍。晚會也由老友記親自述說他們生命的季節處處有轉機,春夏秋冬也有神的祝福。 當然,有賴一班董事、同工、義工和捐贈者長期的支持,並如雲彩般陪伴老友記走過寒冬黑夜。為了答謝同行者們的付出,老友記在《沿途有你》的頌歌中一一致送嘉許紀念品。最後,晚會在充滿生機的春天完結,盼望參加者回應我們的呼籲「攜手同行,燃亮城市」。
30週年論壇內容記錄 – 服侍貧窮人之經驗傳承
此次專題論壇的舉辦目的是透過整合協會過去30年對服侍貧窮群體的豐富經驗,並邀請友好伙伴,分享不同的信仰群體如何回應神的異象,服侍貧窮人,並為社區帶來正面影響力。同時,盼望透過分享,鼓勵及興起更多社區人士及教會,參與關懷貧窮群體的服侍。當日的出席人數大約300人,來自超過50間教會的肢體、政府代表及其他機構代表。
禱告導向的貧窮人服侍
協會總幹事賴淑芬女士指出機構服侍的基礎乃是清楚上帝的心意,並且與天父同工。賴提及人的計劃與上帝的計劃是有明顯分別的。前者靠理性、要分析、用自己的智慧並要求神配合自己的計劃等;後者則以禱告為先、人意為後、辨別上帝的「信號」及要求自己配合上帝。她以國內服侍流浪兒童事工為例,在上帝的帶領下,在2009年開始前往福建省泉州服侍。
及至數年前,感到有需要為流浪兒童取得戶籍,好讓他們將來可入學和工作。團隊透過禱告等候,誰料當時的國家總理,在同工們禱告不久後,竟主動公開表示關注流浪兒童問題,於是,在各部門的協助下終獲批集體戶口,讓流浪兒童取得身分證。她總結是帶著上帝參與服侍貧窮人的工作,將經歷出人意外的收獲。
教會參與共同牧養貧窮人
香港伯特利教會慈光堂楊訓偉牧師牧養協會的老友記已有十五年,教會領受到異象,叫他們被上帝使用牧養一群無家者。楊牧師自己則受以賽亞書58章的感動,讓他看見要把漂流的人接到家中。後來,慈光堂在黃瑞君牧師的介紹下認識了無家者協會,由於無家者協會是「協會」而非「教會」,因此楊牧師盼望信主並願意受水禮的老友記有一個「名分」,從此有一個屬靈的家。他也分享在服侍老友記的過程中,看到老友記的生命有起有跌,但也見證很多人生命的改變,從昔日吸毒,到與家人復和,並成家立室,分享見證,甚至鬆容面對末期癌症,對信仰堅持對底。他總結小花也可以盛放,變得很美麗,而老友記亦然。
發展為本的貧窮人服侍
協會資深同工何偉圻先生指出服侍貧窮人是一個有福氣的歷程。縱使在宿舍的服侍經驗中,他沒可能每天都經歷奇妙的改變。然而,從老友記那種空洞和無底的眼神中,讓他有所感動和反省:如何讓他們經驗到豐盛的人生?他認為身分(Identity)、親密感(intimacy)及勤奮成功感(industry)能夠為老友記帶來治療和改變。例如透過老友記成為協會同工的過程,他們會經歷身分上的轉變;又例如當他們有機會表達內心情感,被聆聽,從而經歷親密感帶來的轉變等。他總結服侍老友記,在乎一段段同行歷程,幫助老友記重新建立自己,過程也具治療價值。
地區教會踐行服侍貧窮人
好鄰舍北區教會陳凱興傳道(陳)分享一間地區小型教會,如何在社區發出信仰聲音的經驗。教會的成立以彌迦書作為基礎,讓社區改變作為教會的會訓。一眾弟兄姊妹在北區事奉,思想如何讓所有北區的人信主之餘;亦同時探索有多少人願意與貧窮人同行?如何改變人的價值觀?他們會透過實際行動,例如在颱風襲港時,帶老友記去避風中心等,踐行好憐憫的價值。除了在北區的工作,陳也曾到立法會就標準工時及回收業等議題發言,表達意見;他指出能夠在政府及政策上推動幫助貧窮人,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未來挑戰與前瞻
專題論壇後有參與者提問服侍貧窮人的未來前路,及最大挑戰。有講者認為房屋是一個赤熱的課題,這不單對無家者而言,對面對無家威脅的人亦然。因此,教會的角色是重要的,例如可考慮參與社區房的工作,又或參與服侍一些條件較佳的基層。最後,有講者總結指出,全人關懷模式對無家者而言可說是最有效的,因現代人心靈貧窮,往往比物質的貧窮更為嚴重。
分題討論精華節錄
如何身體力行參與貧窮人的服侍?三個分別以住屋、社區關懷及教會合作為題的分題討論,為與會者提供具體策略及可行參考。透過現行實際經驗的交流和分享,鼓勵個人或教會落實參與服侍行動。
貧窮人有屋可居
楊其輝先生是一位商人,多年前已開始以相宜租金將自資物業,租予傳教士居住。及後,楊先生有感物業捐獻實在能協助困境家庭帶來希望,給予喘息空間,重整再出發;便開始與協會合作,成為我們的良心業主。透過提供宿舍服務,成功服務超過80位婦女及孩子,讓她們經歷生命轉化,並重投社會。
其實香港房屋供應充足,可惜人的慾望太多,分享決心並不足,造成香港「有家不可居」的情況日益嚴重…人死後,銀行的錢只會留在銀行,不能帶到天國,基督徒應思考自己所擁有的可以如何用以回應其他有需要的人。教會弟兄姊妹可以透過教會奉獻出自己的資產和物業,亦可以透過參與義工探訪服務為無家者提供支援。
譚司提反牧師 (協會董事)
後現代社區關懷策略
邱悅宜小姐是協會老友記油畫班的義務油畫導師,她分享參與過程中的憂與喜。從一開始擔心老友記能否投入,到共同合作完成一幅又一幅的油畫作品;她認為很有火花,並視這經驗為與老友記一起成長,互相認識的快樂旅程。
譚健樂先生是協會「深導行」社區導賞委身義工,他相信社區中每位街坊包括老友記,對社區都有一種獨特經驗。譚先生樂於同行、陪伴及協助他們從自身出發將經驗轉化,活用於導賞團當中,演繹不同路線;他鼓勵與會者放下以往的眼鏡,跟老友記交流和進行內心的對話。
社區關懷的起始點就是沉默、不要作聲,放下自己身段,給予空間去聆聽對方是一個如何的人。有人真心聆聽自己的受苦是「第一重解放」、「第二重解放」是聆聽受苦人的故事之後,心中會有一種憾動,重新思考自己如何重新生活,由個人再推衍至群體的改變。
孔維樂傳道(社區傳道)
起來!教會 x 協會 x 貧窮人
恩成堂與協會合作參與恆常板間房外展探訪有一年多,過程中肢體有時會經歷無力感,但從未有放棄念頭。透過探訪及同行,大家反而學會感恩,亦更深刻體會社區的需要。同時,牧者願意身體力行與弟兄姊妹一起參與服侍非常重要。
陳鳳雲牧師 (循理會恩成堂)
恩福堂與協會合作7年,推出義工深化計劃,鼓勵肢體委身參與恆常探訪,去年亦首次開設避寒中心。透過教會與機構的合作去服侍更多有需要的人。探訪是一種委身,並不是隨心意參與的活動,亦不是因為弟兄姊妹的偉大,而是源於基督的愛。
李廖美寶傳道及張振峰傳道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
2013年開始荃盛浸信會與協會探訪無家者。經驗讓我們體會到我們其實不一定要將他們帶回教會,反而是將教會帶到去他們中間。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包括忍受異味以及工作未必見到成效等,所以很需要同行者互相支持。事實上,我們並非去作事工,而是要去愛他們。
徐志強傳道(荃盛浸信會)
2012年,一次的團契聚會,認識了協會的外展探訪同工,感動了幾位熱心服侍的弟兄姊妹,我們便開始組成探訪隊關懷屯門區露宿的老友記。到今天,這份感動已蔓延至3個團契、2間堂會,接近30位肢體於元朗、屯門區恆常出隊服侍。所以大家也不可少看主給我們的一份感動!
陳麗儀姊妹 (基督徒信望愛堂屯門堂)
總幹事未來前瞻 – 興起教會擁抱貧窮人
將上帝愛貧窮人的心,與教會分享及傳遞。像施洗約翰的角色,「教會興旺,協會衰微」。具體方法是透過整合協會多年服侍貧窮人 經驗和理念,作研究和出版。
包括
- 全人關懷服務模式成效研究報告;
- 「成了一台戲」(服侍貧窮人的團隊尋求、異象和神蹟);
- 貧困人士服侍錦囊(服侍和發展貧窮人理念和具體方案);
- 禧房服侍錦囊(推動教會開展社區房及探訪);
- 傳遞屬靈遺產 – 九個事奉的核心價值(聖經為本的服侍基礎,為異象導行、預防異象走樣)。
當日花絮
感恩沿途有你
我們需要你持續的支持與守望
感恩天父帶領我們走過充滿恩典的30年,縱使30年間社會環境不斷變遷,但不變的是天父對老友記不離不棄的愛。同時,我們能夠持續服侍,結合基督信仰及社會服務經驗,為香港的貧窮群體提供全人關懷服務,實在有賴各同行者在不同範疇的支持!
感謝我們的義工,多年來願意與我們一起走進每處破宅陋巷作探訪關懷,或發揮專業知識協助貧窮人緩解生活困難;甚或默默陪伴老友記渡過人生低谷,又或鼓勵老友記靈裡成長、發揮才能,你們作在老友記身上的,必在天上被愛我們的天父所欣賞和肯定!
感謝我們的捐贈者,你們無論在金錢上或物資上的愛心奉獻,讓我們有足夠資源發展事工及協助老友記解決生活危機,更有機會讓他們發展自己。
感謝我們的友好伙伴,包括各同行教會及不同的友好機構,你們多年來與我們並肩服侍貧窮人,透過美好的配搭叫我們有豐富學習和持續的成長。
我們盼望與你分享一個需要:透過三十週年感恩慶典,願意更多人體會天父愛貧窮人的心腸,我們當天以自由奉獻及產品義賣等形式,期望達至活動的收支平衡。惟現在仍有超過十萬元赤字,如若你有感動,盼望你能以金錢奉獻「支持協會三十週年感恩慶典活動開支」(可於奉獻封上註明,其他方法可瀏覽本會網頁),感謝你繼續與我們攜手同行,支持我們的服侍。
近期留言